2023年11月22日 星期三

蔣維喬靜坐法輯要

 【蔣維喬靜坐法輯要】

https://kknews.cc/zh-tw/culture/penykjj.html

靜坐受到醫學與科學的肯定,被認為是一種心與腦的鍛鍊,能夠影響自主神經和內分泌系統,可以放鬆身體狀態、改善身體機能。對現代人來說,靜坐也是一種不花錢就能輕鬆進行的身體活動,因此廣為人所知。然而,初學者的你,是不是覺得困惑,靜坐真有這麼簡單嗎?靠自己的力量就能學會靜坐嗎?不需要特定環境場域,在家就能靜坐?配合靜坐,是不是在穿著和飲食上要有其他相關的準備?到底要怎麼「坐」,才能達到最好的功效?靜坐的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反應,又代表著什麼意思? 本書以養生的角度,總結作者半生靜坐體驗而成,由姿勢入門,詳述靜坐的步驟和每個階段會產生的各種身心反應。結合導讀介紹,讓讀者更能理解靜坐與正念的功效,再加上實作指導,為原理篇

 繼續閱讀請點選下面這個數字                          [22.11.23]

人類之根本

 

老子之言曰:“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此言萬物之各有根本也。相彼草木,由胚而芽,由芽而干枝莖葉;暢茂條達,小者尋丈;大者千霄。問其何以致此?孰不曰根本之深固乎。蓋草木之根本敷暢,斯能吹收土中之養料,以運行於干枝莖葉,而遂其生成,此人人所能知也。然則人類之生,幾萬億年,發達至今;自其大者觀之,亦萬物之一耳,既有生命,必有根本,無可疑也。草木之根本,人人能知之能道之;人類之根本何在?則知之者鮮矣。雖然,不難知也;物之生,其始皆為細胞,人由女子之卵細胞,與男子之精細胞,結合而成胎;猶草木之胚也。胎在母體中,其初生也,一端為胎兒,一端為胞衣,而中間聯以臍帶;孕育十月,至脫胎以後,而臍帶方落;以此推之,可知人類胎生之始,必始於臍,臍即為其根本。培養草木之根本,則以肥料溉壅之;培養人生之根本,當以心意之作用溉壅之。靜坐者,即使吾心意得行其灌溉之時也。

全身之重心

人生之根本在臍,吾即言之矣。古之有道之士,蓋早知之,故有修養丹田之法。丹田者,亦名氣海,在臍下腹部是也。顧吾之為是書,意在發揮平素之心得,以論理的記述之,絕不願參以道家鉛汞之說,故不取向者丹田之名稱,而名之曰重心。物理學之公例,凡物重心定則安;重心偏則傾;百尺之塔,凌雲之閣,巍然獨峙而不欹者葛故?曰惟循重心之公例故。悲哉世俗之人,不知反求其根本,而安定其重心;終日營營,神明憧擾,致心性失其和平,官骸不能從令,疾病災厄,於焉乘之,殊可憫已。靜坐之法,淺言之,乃凝集吾之心意,注於重心之一點,使之安定。行持既久,由勉強幾於自然,於是全身細胞,悉皆聽命,煩惱不生,悅怿無量。儒家之主靜,老氏之抱一,佛家之禅觀,命名各異,究其實,罔非求重心之安定而已。

 

靜坐與生理的關系

人體之構造,復雜精妙,實有不可思議者。今日科學雖發達,於此學尚只窺其途徑,未能造其極也。請就生理學上言之:吾人全體機關之最大作用,首在生活。即攝取體外之滋養質,供給於體內各機關;排洩體內之廢料於體外而已;是名新陳代謝。新陳代謝之作用,無一息停止;司其樞紐者,厥惟循環器。循環器,包括心髒、脈管、淋巴腺而言。所以運行血液於全身,循環不已者也。心髒有四房,為發血器官;脈管有動脈、有靜脈;淋巴腺遍布全身,與靜脈並行;一面吸收營養物,輸送於動脈管;一面攝取老廢物,達於靜脈管。血液之循環,全恃呼吸;呼出炭酸氣,吸進養氣,使靜脈中紫血,變為紅血輸入動脈。此循環約二十四秒時,全體一周;一晝夜三千六百周。吾人呼吸次數,一晝夜二萬余次;所吸清氣,共三百八十余方尺;每人體中血液,平均以二升五合計。所澄之血,有一萬五千余斤;如此偉大之工作,吾人初不自覺也。運行之速如此。若呼吸合法,血液無阻滯,則身體健康;一有阻滯,則各機關受其病;各機關或有損傷,亦能使血液阻滯而生病。

血液停滯,百病遂生;其原因有種種:一、呼吸不合法,不能盡吸養吐炭之功用。二、常人全身血量,半儲於腹部;腹力不緊,恆多郁血,使他部失調。三、內髒器官,屬交感神經所管轄,不能直接達於大腦,在生理學上謂之不隨意筋;言其作用,雖在人之睡臥時,全身靜止,亦不稍停,不能以人之心意左右之;故其阻滯而病,人每不及預防。四、心髒跳動時,於動脈之發血接近而有力;至靜脈管,則自頭部及四肢,回血入心,心髒跳動之力,所及甚微,故亦易停滯。

 

是故人身之血液,正猶社會之金融,利於流通。金融停滯,社會必起恐慌;血液停滯,人身必生疾病。然吾人每不及預防。衛生家只能用清潔、運動、多得日光空氣等法,輔助其運行而已。惟靜坐之法,使重心安定於下部,宛如強固之中央政府,得以指揮各機關。呼吸因練習而調和。藉呼吸之功用,使橫隔膜上下動作,腹力緊湊,可逐出腹部之郁血,使返心髒;復由心髒逼出鮮血,輸送全身。呼吸功深,增加內髒感覺,使不隨意筋,亦能盡其作用;而心髒之跳動,亦自然循序而有力。如是血液循環,十分優良(詳後經驗篇),新陳代謝作用圓滿,即不致生病。偶有疾病,亦能預先知之,使之不久復元。治病於未發之先,較諸已病而汲汲求治者,其效不可同日而語也。

 

靜坐與心理的關系

人身有肉體與精神兩方面,而其不可思議處,多在精神方面,此宗教及哲學所由起也。持極端惟物論者,則謂吾人心意之作用,不過有生以來經驗之跡象,印於腦中者,恆隨肉體以俱盡,殆不承認有精神界;持極端惟心論者反,謂世界一切,皆由心造,無心則無物;是皆陷於一偏之見。究之心身兩方面,不可偏廢,而心意尤能影響於肉體,概而論之,其例實多:愧恥內蘊,則顏為之赤;沉愁終夜,則發為之白;此精神之影響於形體一也。愉快時則五官之所見所聞皆美,悲哀時則否;此精神之影響於形體二也。快感起時,則食欲增進,不快之時則食欲減少;此精神之影響於腸胃也。忿怒嫉妒等不正感情起時,能使血液及各部組織中,發生毒素;此精神之影響於血液也。至若催眠術之利用暗示,使被術者執熱之火箸,而告之曰:“不熱;”執者即不覺其苦,並肌膚不少變者,其例又不勝枚舉也,精神之能左右肉體,從可知矣。

 

世人不知此義,心戰於內,物誘於外,全體精神,既妄想顛倒,渙散而不統一,不能宰制肉體。於是肉體則狥種種嗜好,戕賊其生機。心與形日點,遂生百病,甚且夭折,比比然也。靜坐者能萃全身精神而統於一,天君泰然,百體從令,自然體氣和平,卻病延年。一者何?即重心之謂也。

 

重心即身心一致之根本

重心於心理方面,能使血液運行優良;在心理方面,能使精神統一;是知身之重心,不能有所區別。是故重心安,則身之健康,心之平和,同時並得;重心不安,則身之健康,心之平和,同時胥失。世人妄生分別,鍛煉肉體者,忽於精神之修養;修養精神者,則又輕視夫肉體之鍛煉;皆不察之過也。盍於身心一致之根本,加之意乎。

 

靜字之真義

地球繞日以行,動而不息,吾人棲息於地球之上,亦隨地之動以為動,然則宇宙萬有,惟一動字可以概之,安所謂靜耶?故動靜之真義,未可以常說解之。吾之所謂動者,住吾人自己有所動作,反乎地球行動方向之謂;吾人之所謂靜者,即吾人自己無所動作,合乎地球行動方向之謂;蓋地球之行動,吾人毫不能感覺者也。靜之至,斯能造乎毫不感覺之域,而與地之動一轍矣。

 

靜坐中安定重心之現象

重心之安定,前既言之;然靜坐時如何現象,不可不一述。重心安定在臍下之腹部,其初藉調息之法(詳方法篇),俾全身血液運行之力,集中於茲;臍下腹部膨脹,富於韌性之彈力;是為重心安定之外形。至其內界,則體氣和平,無思無慮,心意寂然,注於一點,如皓月懸空,潔淨無滓;是為重心安定之內象。惟靜坐可以得之,其妙有不可言喻者。

 

形骸之我與精神之我

 

人身有肉體精神兩方面,故有形骸之我,與精神之我。常人牽於耳目口體之欲,只知形骸之我,遂不見精神之我。重心擾亂,上浮於胸,全身機關,失於調節,輕則罹病,重則死,死時氣必逆壅,即重心上塞也。從事修養者,肉體與精神,固宜兼顧。然吾見世之體育家,鍛煉筋骨,極其強固,一旦罹不測之病,莫之能御,甚且成為廢人者有之。而禅師或哲學家,鍛練心意,能藉修養之作用,驅除病魔;雖軀體孱弱,而卒能壽及期頤者,往往而然。可知精神之我,其能力有遠過於形骸之我者矣。靜坐之法,使重心安定,可以合形神為一致,而實則能以神役形。每日按時行之,毋使間斷,亦可名之為精神體操。//

        

方法篇

原理既明,宜詳方法。靜坐之方法,有兩大要件:一端整姿勢;二調節呼吸;此為入門之緊要關鍵,今以次說明之:

  姿勢

靜坐前後之注意

備靜室一間,或即用臥室,開窗阖戶,不使他人來擾。

制軟厚之褥或墊,備久坐之用。

入坐前解衣寬帶,使筋肉不受拘束。

平直其身,脊骨不曲,端正就坐。

靜坐畢,宜徐徐張眼,及舒受手足切勿匆遽。

 

靜坐時之兩足

盤足而坐,既以左胫加於右胫之上,復以右胫互加於左胫之上。(卷首第一圖)

右式俗稱雙膝盤,佛家謂之趺坐,乃盤膝之最完全者。論其作用,則如此姿勢,兩膝蓋必皆緊著於褥,全身筋肉,如弓之伸張;坐時自然端直,不致前後左右欹斜。然初學者不易仿效,年齡較長,學之更難;故不必勉強。

盤時或以左胫加於右胫之上,或以右胫加於左胫之上,均可隨人之習慣。(卷首第二圖)

右式俗稱為單盤膝。此式較雙盤膝有缺點:如左胫加於右胫之上,則左膝蓋必落空,不能緊著於褥,坐者身易向右傾斜;右胫加於左胫之上,則右膝蓋必落空,不能緊著於褥,坐時向左傾斜。初學者不能雙盤,自以單盤膝為宜,惟須注意姿勢端直,身不傾斜,其功效一也。

兩股交叉如三角形,股之外側,緊著於褥上,重心自然安定於臍下。(此指雙盤言之,若單盤,只有一邊緊著於褥。)

初習盤足時,必覺麻木,可忍耐之,久則漸臻自然。

麻木不能忍者,可上下交換其足;如再不能忍,則暫弛之,待麻木既去,再返坐。

如能十分忍耐,任其極端麻木;則麻木之後,自然能恢復原狀。若經過此階級者,盤坐時即永不再麻矣。

靜坐時之胸部、臀部、腹部

胸部微向前俯,使心窩下降。

心窩降下者,即使橫膈膜弛緩也。胸內腹與胃之間,有橫膈膜,恰當外部兩肋間凹下處,稱為心窩。常人之重心,不能安定,其氣上浮於心窩。初學靜坐時,常覺胸膈閉塞不舒,即心窩不能降下之證。必時時注意於下腹,使橫膈膜弛緩,心窩處輕浮而不著力,久之自能降下,而重心方得安定。

臀部宜向後稍稍凸出,使脊骨不曲。

脊骨之形,本三折如弓,在臀部處,略向外彎,故坐時臀部宜凸出。然不可有意用力外凸,循其自然之姿勢可也。

腹之下部宜鎮定。

鎮定下腹,即所以安定重心。然亦非有意運力入腹,乃集中心意於下腹部也。宜先掃除他種雜念,而專注一念於臍下一寸三分之地位,重心自然鎮定。

靜坐時之兩手

兩手輕輕交握,貼於小腹之前,垂置小腿上。

交握之法,以一手輕握他手四指,兩拇指結成交叉之形。

或以左手握右手,右手握左手,均各隨意。

兩手交握垂下處所,各隨人之肢體所宜,或在腹下,或在股上,不必一定。

兩手下垂及交握之指尖,當悉任自然,不宜些須著力。

靜坐時之顏面、耳、目、口、及呼吸

頭頸正直,面宜向前。

兩耳宜如不聞。

眼宜輕閉。

亦有主張兩眼微開者,此名垂簾。大抵坐時易於昏睡者,宜用此法。若不昏睡,以閉為宜;蓋閉則心靜也。

口宜噤,舌抵上腭。

舌抵上腭,亦是使筋肉團結之意。

呼吸宜用鼻,不可開口。(詳後)

 

靜坐時之心境

宜一切放下,勿起妄念。

吾人之意識界,恰如舞台,各個觀念,恰如優伶,倏起倏滅時時隱現於舞台中,無剎那之停止。故欲妄念之不起,極為難事。惟注意之一離愈明顯,則其他之觀念愈伏藏。故能注意於重心之一點,則妄念自漸漸消除。

用返照法,使妄念自然不生。

 

前言勿起妄念,然勿起雲者,亦即一妄念也。故莫如用返照法;返照法亦可謂內視術,常人兩目之所視,均注乎外物,罔有能返觀其內容;靜坐時閉合兩目,返觀吾之意識,先將妄念之起滅,頭緒理清,甲念起則返照之,不使攀援,則甲念空;乙念起,亦返照之,不使攀援,即乙念空。正其本,清其源,久之則妄念自然不生。

初學靜坐者,往往有一種謬誤之見,恆云:“未學靜坐,妄念反少;一學靜坐,妄念反多;”此實誤解。蓋吾人念念起伏,妄念本多,未習靜者,乃不自覺,及習靜後,始能覺之,此實自覺之第一步。由此用返照法,反覆練習,則妄念自漸漸減少。決不宜因妄念之多,而自畫也。

靜坐本可以消除疾病,增進健康,然此等要求愈病及健康之觀念,亦宜屏棄勿思。

當純任自然,勿求速效;宜如一葉扁舟,泛乎中流,棄棹捨帆,任其所之。

靜坐時兩目閉合,猶可不見外物,惟外界之音響,接於兩耳,心中即生妄念,最難處置。故宜收視返聽,雖有音響,置諸之聞,練習既久,能養成泰山崩於前而不動之概方可。

靜坐者宜如宗教家,具有信仰之心,初習時往往反覺心中苦悶,必堅定不移,繼續行持,久乃大效。有效與否,全視信仰。

 

靜坐之時間

靜坐之功候,到極深處,則應終日行、住、坐、臥念茲在茲方可。然初習時不可不規定時間,以早晨起床及晚間就寢前各坐一次為宜。否則每日至少必有一次靜坐。

每次靜坐之時間,固愈長愈妙;然不必有意求長,當聽其自然;能坐至三十分鐘,日久繼續不斷,則收效已不少矣。

事繁之人,每次靜坐,以四十分鐘為宜;能延長至一時間更妙。

時間不論早晚皆宜,若每日只能坐一次者,以早晨起床後為佳。

每晚就寢前,能為十五分或二十分之短時間靜坐,頗有效,總之以起床後之靜坐為主,就寢前之靜坐副之可也。

早起先在床,撫摩上下腹,調整呼吸(法詳後),次通大小便,次盥嗽,然後靜坐。

靜坐總以便後為宜,然因各人習慣不同,早晨或有不能大便者,則亦各從其習慣可矣。

 

  呼吸

呼吸與吾人生活機能,關系重大。一般人但知飲食所以維持生命,不飲不食,即將餒死;初不知呼吸比飲食為尤要也。蓋飲食,必須金錢可易得之,而不用勞力,即不能得金錢,故覺其可貴。若呼吸,則攝收大氣中之空氣,取之無盡,用之不竭,不必以勞力金錢得之,故不覺其可貴耳。然人若斷食,可至七日不死;若一旦閉其口鼻,不使呼吸,則不逾時即死;是呼吸之於生命,比飲食重要之明證也。今欲研究呼吸之方法,有兩種:一曰自然呼吸;一曰正呼吸:以下分別言之:

 

  自然呼吸

一呼一吸,謂之一息。呼吸機關,外為鼻,內為肺。肺葉位於兩胸間,呼吸時,肺部張縮,有天然之軌則。常人之呼吸,多不能盡肺之張縮之量;俱用肺之上部,肺之下部,幾完全不用。因此不能盡吐炭吸養之功用,致血液不潔,百疾叢生。此皆不合自然之呼吸也。

自然呼吸,亦名腹式呼吸;一呼一吸,皆必達於下腹之謂也。在吸息時,空氣入肺,充滿周遍,肺底舒張,仰壓橫膈膜,使之下降。斯時胸部空松,腹部外凸。又呼息時,腹部收縮,橫膈膜被推而上,上抵肺部,使肺底濁氣,外散無余。要之呼吸作用,雖司於肺,而其伸縮,常依下腹及橫膈膜之運動,斯合乎自然大法,能使血液循環流暢。吾人不但於靜坐時須用此法,實則行、住、坐、臥、宜常行之。今舉調節方法如下:

呼息時,臍下腹部收縮。橫膈膜向上,胸部緊窄,肺底濁氣,可以擠出。

吸息時,自鼻中徐入新空氣,充滿肺部,橫膈膜向下,腹部外凸。

呼息吸息,均漸漸深長,達於下腹,腹力緊而充實。

有人主張吸息送入下腹後,宜停若干秒者,此名停息。以余之實驗,初學者不宜。

呼吸漸漸入細,出入極微,反復練習,久之自己不覺不知,宛如無呼吸之狀態。

能達無呼吸之狀態,則無呼息,無吸息,雖有呼吸器,似無所用之;而氣息彷佛從全身毛孔出入,至此乃達調息之極功。然初學者,不可有意求之,須聽其自然,至要。

 

  正呼吸

正呼吸亦名逆呼吸;其主張呼吸事深宜細,宜達腹部,皆與自然呼吸同。惟呼吸時腹部之張縮,完全相反。而其使橫膈膜上下運動,則目的相同。蓋因反乎自然呼吸,故名逆呼吸也。今舉其調節方法如下:

呼息宜緩而長,臍下腹部膨脹,其結果腹力滿而堅。

臍下氣滿,胸部空松,橫膈膜弛緩。

吸息宜深而長,空氣滿胸,胸自膨脹,此時臍下腹部收縮。

肺部氣滿下壓,腹部收縮上抵,斯時橫膈膜上下受壓逼,運動更靈敏。

胸膨脹時,腹部雖縮而非空虛,無論呼氣吸氣,重心常安定臍下,使之充實方可。

呼氣吸氣,宜細靜細,以靜坐時自己亦不聞其聲為合。

古人有主張吸息宜比呼息加長者,今人則有主張呼息比吸息宜長者,以余之實驗,則呼吸以長短相等為宜。

由上觀之:可知無論自然呼吸與正呼吸,其目的皆在使橫隔膜運動。正呼吸者,乃用人功使腹部之張縮,逆乎自然,而使橫膈膜之弛張更甚,運動更易耳。因余靜坐入手時,不期而合乎正呼吸法,故余書中采用之。然自出版以來,學者習之,有宜有不宜。故知此法參用人功,非人人可學;不若自然呼吸之毫無流弊也。

 

呼吸之練習

無論自然呼吸與正呼吸,其練習有共同之點如下:

盤膝端坐,與靜坐同一姿勢。

先吸短息,漸次加長。

呼吸之息,宜緩而細,靜而長,徐徐注入於下腹。

呼吸必以鼻出入,不可用口。

鼻為專司呼吸器官,鼻管內有毛,可以障蔽塵埃;若口則非呼吸器,若用以呼吸,則侵奪鼻之功用,必漸致鼻塞;且塵埃入口,易招疾病。故無論何時,口宜噤閉,不特靜坐為然也。

呼吸練習漸純熟,漸次加長,以長至一呼一吸,能占一分時間為最;然法不可勉強。

練習靜細之呼吸,每日不無何時,皆可為之。

靜坐時宜無思無慮,若注意於呼吸,則心不能靜,故宜於靜坐之前後,練習呼吸。

靜坐之前後,練習呼吸,可擇空氣新鮮處,以五分至十分,為練習之時間。

心窩降下與呼吸之關系

前言姿勢,既述及心窩宜降下之理。雖然,呼吸時,於心窩之降下,更有重大之關系。蓋心窩若不能降下,則呼吸不能調節,靜坐之效,終不可得也。特再述之,以促學者之注意。

初學者呼吸時必覺心窩處堅實,以致呼吸窒礙,不能調節;此即橫膈膜未能上下運動之故;宜持以決心,不可退縮。

覺呼吸窒礙時,切不可用力,宜純任自然,徐徐注意達於下腹。

胸部,宜一任其弛緩,使血液循環時,不致壓迫心髒,則心窩自然降下。

練習日久,似覺胸膈空松,呼吸靜細深長,一出一入,能直達於臍下重心,即為心窩降下之明證。

 

  靜坐時腹內之震動

靜坐日久,臍下腹部,發現一種震動之現象,即為腹力充實之證。

震動之前十數日,必先覺臍下有一股熱力,往來動蕩。

熱力動蕩既久,忽然發生一種震動,能使全身皆震,斯時不可驚駭,當一任其自然。

震動之速度及震動之久暫,人各不同,皆起於自然,不可強求,亦不可遏抑。

震動時宜以意(不可用力)引此動力,自尾闾(臀後脊骨下端盡處,名尾闾。)循背脊上行,而達於頂;復透過頂,自顏面徐徐下降心窩,而達於臍下。(自尾闾上行至下降心窩,非一時之事,或距震動後數月,或經年不定,閱者勿誤會。)久之則此動力,自能上下升降。並可以意運之於全身,洋溢四達,雖指甲毛發之尖,亦能感之,斯時全體皆熱,愉快異常。

震動之理由,頗深奧難解;大率血液循環,其力集中於臍下,由集中之力而生動,由動生熱所致。然何以能循脊骨上行,自頂復下返於臍,實不易索解。而事實上,則余所親歷,確有可信。古人所謂開通三關者,即指此。(尾闾為一關;背部夾脊為二關,名夾骨關;枕骨為三關,名玉枕關。)

古人解此震動之理,其說頗多,茲引近理者,要不能繩上嚴格的科學,而固非無可取者。其言曰:胎兒在母體中,本不以鼻為呼吸,而其體中潛氣內轉,本循脊骨上升於頂,下降於臍,是名胎息。一自墮地後,此脈即不通,而以鼻為呼吸矣。靜坐之久,能假此動力,仍返胎兒呼吸之路,即回復胎息之始基。

 

//

靜坐的方法

 

身體的姿勢

兩腳的安放

圖一 雙盤膝:少年筋骨柔軟,可用此法,就是把左腳小腿架在右股上面,使左腳掌和右股略齊,再把右腳小腿牽上,架在左股上面;這時候兩腳掌向上,兩股交叉,好像三角形,這叫做“雙盤膝”,它的好處:是兩膝蓋必定緊貼坐墊上,坐的姿勢自然端正,不會向前後左右歪斜。但這種雙盤膝姿勢,不容易學,中年以上的人,學起來更難,不必勉強。  

 

圖二 單盤膝:坐時把左腳小腿,架在右股上面,右腳放在左股下就得了。這比雙盤膝容易得多。它的缺點,是左膝蓋不能夠緊貼坐墊,入坐稍久,身體要向左邊歪斜;只要你自已覺得歪斜,慢慢改正,也沒有妨礙的。

圖三 下盤法:倘若老年的人,連單盤也做不到,那就把兩小腿向下面盤,也可以的。不過兩膝蓋都落了空,更容易歪斜,應隨時注意改正。  

圖四 平坐法:還有兩腿有毛病的人,連向下盤也做不到,那就把兩腳垂下平坐也可。但須把左腳跟靠在右腳背上。叫做“四肢團結”;或兩腳底平放地面也可,但腿與腳掌,要保持九十度直角。

初學盤腿時,入坐略為長久,必感覺兩腳麻木,此時可以徐徐放開,等到不麻木時再盤;或就此起身徐行,等到第二次再坐,都可以。

 

兩手的安放

兩手應該寬鬆,絲毫不可著力,把右手背放在左手掌上面,輕輕擱在兩小腿上,貼近小腹。但如在平坐時,也可以將兩手放在兩大腿上部,掌心向下,自然的放平,如圖四所示。

 

頭部的姿勢

練習時,頭頸,面孔,眼睛,嘴巴的動作都要注意:頭頸要平直,面孔朝前,眼睛輕輕閉合,嘴巴也要閉,不可張開,舌頭抵住上颚。

 

臥式的姿勢

 

圖五 平常仰臥法:行、住、坐、臥,是人們舉止的四種威儀,都可以用習靜的功夫。當然,行時習靜為最難,住時也不容易,非到功夫很深時辦不到,坐時行功最合標准,所以把它作為主要的練習方法,臥時雖易致昏沉,然在不便坐或不能坐時,就不妨以臥式來作代替。臥式如人們睡臥一樣,有仰臥側臥兩種。仰臥姿勢與平常仰臥一樣。但須記得將頭肩等部略事墊高到自已覺得最舒服的程度,耳目口鼻等等的姿墊均同前述。

 

圖六 獅子王臥法:此法是側臥,側臥雖然左右都可,但以作者的研究,當以右側為宜。因左側臥則心髒常受壓迫,不是頂好;右側臥的耳目口鼻等等的姿墊也同前述,但頭及上身須略前俯,上面的腿比較下面的應更加稍彎曲些,使達最舒適的程度,自膝蓋以上的大腿疊於下面的腿上,膝蓋以下的小腿和腳就很自然的貼放於下面小腿和腳的後面,下面的腿自然伸出,微微彎曲,上面的手也自然的伸出,掌心向下,輕輕放於髋關節上面,下面的手,把掌心向上,自然伸開,放於頭畔枕上,距離頭部少許,須看你怎樣覺得最舒適為准。這個臥法,在功夫上有個名字,叫做“獅子王臥法”。

 

精神的集中

 

靜坐的時候,要把精神集中在小腹部(即臍下約一寸三分的部位,稱“下丹田”)。初學的人,對這種工夫,極難下手。人們的妄念,一起一滅,沒有一秒鐘停止,所以說:“心猿意馬”,最不容易調伏。靜坐的最後工夫,就是能夠調伏這些胡思亂想的妄念,妄念一旦消除,就能夠出現一種無念境界。那麼怎樣下手呢?應該平常行動做事時候,時刻當心,不要亂想,到靜坐時候,把一切事物放下,拿全副精神集中在小腹,如果妄念又起,就再放下,這樣反覆練習,久而久之,妄念自然會逐漸減少。以達到無念的境界。這是最上乘的方法。如初學者覺得這種定力的根基不夠,可以輕閉兩眼至微露一線之光,而目觀鼻准,這叫做“目若垂簾”。靜靜的自然以鼻呼吸,以至不聞不覺,口也須自然閉合,遇有口津多的時候,可緩緩分小口咽下。最要緊的仍在自然的意守下丹田,其方法一如上述,這樣可以得到幫助不少。

還有一種方法,仍將兩眼輕輕閉合而用“數息”的方法,一呼一吸叫做“一息”,從一數到十,周而復始,使精神自然集中,這叫做“心息相依”。其他姿勢一如前述,而最重要點,仍是在於“意守下丹”。這種方法,也有很大的幫助。同時還有最緊要的一句話,就是要請讀者記住這一個方法:因這幾種方法,都是最妥善安全的方法,可以沒有流弊,讀者但擇哪一種方法在實地練習時經常覺得最舒服者,就是那一種方法於他最為合宜。

初學靜坐的人,常常說:“我沒有學靜坐的時候,妄念倒還少,一入坐後,妄念反而格外多,不知是什麼緣故?”這實在是一種誤解。要知道人們妄念,本來隨時都能有,平常時因和外面環境的接觸,把注意力分散了,故不覺得多;習靜以後,精神集中於內部,才覺得妄念忽起忽滅,不可捉摸,這是一種初步的自覺。能夠從這下手,返觀自心,妄念是怎樣生起來的,練習久之。它自然漸漸會減少,不必怕它。

 

初學的人,又有兩種境象:一是散亂,沒有法子把情緒安定下來;一是昏沉,時時要打瞌睡。大概初學的人,起先都是容易散亂,無法收斂,練習的時日稍久,妄念減少,就容易昏沉。這是學靜坐者的通病,不必奇怪。治散亂的毛病,應該把一切念頭,完全放下,空空洞洞,什麼也沒有,專一注意在小腹中間,自然能夠徐徐安定。治昏沉的毛病,應該把念頭提起,專注意在鼻頭尖端,把精神振作起來。大概說來,人們因為白天勞累的緣故,夜裡入坐,就容易昏沉;早上起來入坐,因為夜裡眠已足,就不至於昏沉了。

 

呼吸的練習

上面說到人們的生命寄托於呼吸,呼吸習靜法就在對准呼吸下手,那麼呼吸的練習很是重要,應該詳細談談。

一般人的呼吸往往短而淺,不能盡肺部張縮的力量,因此也不能盡量吸入氧氣吐出炭酸氣,以致血液不清,易致疾病。這裡舉出練習方法如下:

 

一、呼吸氣息的出入,應該極輕極細,連自己的耳朵也聽不見出入的聲音。

二、氣息應該慢慢的加長,叫它達到小腹;但要純乎自然,不可用力。耐心練習,久後就能夠達到。

三、人們胸中,在肺的下面,胃的上面,有橫膈膜(也叫隔肌)。開始練習呼吸的人,往往會覺得胸中氣悶,這因為沒有推動膈肌的緣故。推動的方法,是吸氣時候從鼻中徐徐吸進新鮮空氣,使肺底舒張,膈肌下降;呼氣的時候,吐出濁氣,下腹部收縮,使隔肌向上升,這樣一上一下地膈肌的運動就會靈活,於是覺得胸部空松,一點也不氣悶了。

四、腹中的大小腸,最為柔軟,血液容易到此滯留,呼吸的氣,漸漸深而且長,達到小腹,腹部就有彈力,能夠把滯留在腹腔內的郁血逼出去,達於四肢。

五、呼吸的氣,必須從鼻腔出入,不可用口;為什麼呢?因為鼻子是專司呼吸的器官,鼻孔裡有毛,可以阻止灰塵和微生物進入呼吸道,倘呼吸的時候,把嘴張開,一則侵奪鼻子的功用;二則灰塵和微生物容易入口,發生疾病,所以不但靜坐時候要閉口,在平常動作時也以閉口為合宜。

 

治病與防病的功效

呼吸習靜法,對於治病防病的功效是說不盡的,大凡慢性的內症,藥物所不能治療的,此法可能奏效,如今不說空話,舉出實例:如我本人,少年患嚴重的肺病,沒有方藥可以醫治,就用這法,根本治好。

我現在已是八十三歲的老翁,尚耳聰目明,手輕腳健,終年沒有疾病。近數年來,連傷風感冒也很少;碰到氣候突變或陰雨潮濕時候,別人都感到不快,我則依舊一樣,胸襟十分寬舒。這是我本身對呼吸習靜治病防病的體驗。

沒有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