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鳩摩羅什法師大義》卷2:「什答。見佛三昧有三種。一者菩薩或得天眼天耳。或飛到十方佛所。見佛難問。斷諸疑網。二者雖無神通。常修念阿彌陀等現在諸佛。心住一處。即得見佛。請問所疑。三者學習念佛。或以離欲。或未離欲。或見佛像。或見生身。或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是三種定。皆名念佛三昧。其實不同。上者得神通見十方佛。餘者最下。統名念佛三昧。復次若人常觀世間厭離相者。於眾生中。行慈為難。是以為未離欲諸菩薩故。種種稱讚般舟三昧。而是定力。雖未離欲。亦能攝心一處能見諸佛。則是求佛道之根本也。又學般舟三昧者。離言憶想分別。而非虛妄。所以者何。釋迦文佛所說眾經。明阿彌陀佛身相具足。是如來之至言。又般舟經種種設教。當念分別阿彌陀佛。在於西方。過十萬佛土。彼佛以無量光明。常照十方世界。若行如經所說。能見佛者。則有本末。非徒虛妄憶想分別而已。以人不信。不知行禪定法。作是念。未得神通。何能遠見諸佛也。是故佛以夢為喻耳。如人以夢力故。雖有遠事。能到能見。行般舟三昧菩薩。亦復如是。以此定力故。遠見諸佛。不以山林等為礙也。以人信夢故。以之為喻。又夢是自然之法。無所施作。尚能如是。何況施其功用。而不見也。又諸佛身有決定相者。憶想分別。當是虛妄。而經說諸佛身皆從眾緣生。無有自性。畢竟空寂。如夢如化。若然者。如說行見諸佛身。不應獨以虛妄也。若虛妄者。悉應虛妄。若不虛妄。皆不虛妄。所以者何。普令眾生。各得其利。種諸善根故。如般舟經中見佛者。能生善根。成阿羅漢。阿惟越致。是故當知。如來之身。無非是實。又憶想分別。亦或時有。若當隨經所說。常應憶想分別者。便能通達實事。譬如常習灯燭日月之明。念復障物。便得天眼。通達實事。又下者持戒清淨。信敬深重。兼彼佛神力及三昧力。眾緣和合。即得見佛。如人對見鏡像。又一凡夫。無始以來曾見。皆應離欲得天眼天耳。還復輪轉五道。而般舟三昧。無始生死以來。二乘之人。尚不能得。況於凡夫。是故不應以此三昧所見。謂為虛妄。又諸菩薩得此三昧見佛。則問解釋疑網。從三昧起。住麁心中。深樂斯定。生貪著意。是故佛教行者。應作是念。我不到彼。彼佛不來。而得見佛聞法者。但心憶分別。了三界之物。皆從憶想分別而有。或是先世憶想果報。或是今世憶想所成。聞是教已。心厭三界。倍增信敬。佛善說如是微妙理也。行者即時得離三界欲。深入於定。成般舟三昧。」(CBETA 2024.R3, T45, no. 1856, pp. 134b22-135a11)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