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6日 星期五

樂活善終:家庭醫師在安寧緩和醫療的角色

佛說阿彌陀經: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

 

陳榮基醫師 主題: 家庭醫師在安寧緩和醫療的角色。

消基會五月二十六日體宣導節目資料

A警廣-陳昱豪時間--08:45~09:00--陳昱豪--0:2388 - 8099 -5118

B消基會線上諮詢--10:05~10:25---林雅慧---O:2325-0980

C高雄電台-高雄人-10:30~11:00-----鄭智元----0:07-5310943-120 0979801275

D復興----兩岸生活誌-13:00~14:00---潘宗華--0:0921-129–626   

活善終:家庭醫師在安寧緩和醫療的角色

文/蔡兆勲(臺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教授)、

       李龍騰(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副理事長、台北仁濟院附設醫院院長)

    90高齡的張老先生是一位慈悲的長者,除了賢慧的太太還有三位孝順的女兒。近年罹患大腸癌經過手術及化療等治療,病情還是持續惡化。因為肚子的腫瘤持續擴大轉移,不僅造成腸阻塞、疼痛、噁心、嘔吐、食慾不振、呼吸困難,也影響排尿系統及淋巴系統,引起泌尿道感染及雙腳水腫;因體力虛弱無法下床而產生臀部壓瘡;因癌細胞轉移肺部,導致呼吸困難、咳嗽、咳血的情況;經常因身體不適或心理的壓力而失眠;偶爾也有意識狀況改變的情形發生。在疾病的進行過程中,他心理層面所受到的打擊也相當大,出現焦慮及恐懼,無助與失落,憤怒與敵視;家庭照顧人力不足、社會人際關係疏離。因為體力衰弱無法下床,日常生活無法自理,自我尊嚴感喪失、捨不得不放心家人、面對死亡有明顯恐懼感等靈性痛苦。

  三個女兒同樣擁有一份執著的孝心,但對於父親的關愛,卻有著不同的方式。大女兒愛父親,對父親每一丁點的不舒服,都瞭若指掌,鉅細靡遺,娓娓道來,如潺潺流水般不停息不停歇。二女兒疼父親,在病床邊紅眼眶淚珠凝視著,靜靜地凝視著躺臥病床的父親,剎那間宇宙時空靜止了。小女兒疼惜父親,父親出現譫妄時,時刻關注一舉一動,寸步不離,就像母親關愛嬰兒之無微不至般呵護著。三位女兒對於父親的醫療照顧更有無所適從的糾結,還要繼續標靶、免疫治療嗎?我爸爸的情況應該沒有那麼差啊!接受安寧緩和醫療不是等同放棄、等死了嗎?全家人的壓力之大可想而知,這樣的生活讓病人及家人都處在非常不安的狀態,不僅沒有生活品質而且病人也難以得到善終。類似這樣的例子是很常見的,末期病人面對癌症等疾病的持續進展及治療過程產生的影響,導致多重器官功能逐漸衰退,除了身體的痛苦外,在走向死亡的過程中更有心理、社會及靈性上的痛苦與需求,因此發展整體性的照顧模式,給予末期病人身、心、靈的全人照顧,提升病人及家人的生活品質,讓末期病人安詳有尊嚴離開人生的舞臺實為現代醫療要務之一。

繼續閱讀慶點選下面這個數字                    [26.5.23]

安寧緩和醫療的意義

    拜醫療科技進步之賜,有許多新的維生醫療設備。極盡延命的醫療措施對末期病人不是「可不可以」的問題,而是「恰當與否」的問題:我們要考慮這樣的醫療照顧是否能延長病人有品質的生命?還是只延長病人的生命跡象而已?抑或是延長病人死亡過程?如果我們把病人照顧得好,讓病人有好的生活品質,或許還真能延長生命,反之會讓病人隨時處於驚慌中,對身心已虛弱不堪的末期病人,我們更應仔細評估維生醫療對他們的適當性。我們既然看到末期病人承受這麼多痛苦,那施予「安樂死」合適嗎?從很多方面來看都是不恰當的!因為「安樂死」是為了消除痛苦,而有所作為或不作為,意圖導致病人死亡。在臺灣不僅不合法,在倫理上也有諸多爭議。此外我們也會在報紙上看到末期病人自殺,讓末期病人求助無門而自殺適當嗎?怎麼忍心讓承受這麼多痛苦的末期病人走上自殺之路呢?因此我們應該仔細思考面對現代醫學的極限,應發展什麼醫療照護模式呢?1967年英國偉大的桑德絲醫師在倫敦設立聖克里斯多福安寧院(St. Christopher's Hospice)成為現代安寧緩和醫療的典範。強調對受到生命威脅的病人及家人,要提供積極的整體性照顧,藉著消除疼痛及其他身體不適之症狀,並結合心理、社會、靈性之照顧來提升病人及家屬的生活品質。

    張老先生轉入緩和醫療病房才短短不到幾天,經過團隊悉心照顧,不僅身體症狀獲得醫師及護理師的良好照護,心理情緒也得到心理師的支持,家人也得到社工師及志工們的陪伴。尤其是宗教師送給老先生唸佛機,本來開小聲放在枕頭下方,老先生不滿足,主動掛在胸前,並將聲音調大,整天聆聽佛號!筆者請教他為何跟佛如此有緣?他說從小信佛,年輕時還找雕刻師雕刻一尊佛像膜拜,從此跟佛結緣!筆者跟在旁的女兒說,見到伯伯這樣的舉動真是令人感動!這是難能可貴的好現象!我們應該歡喜祝福他!女兒掉著眼淚說,父親這動作讓他重新解讀父親,父親本是有傲骨的,今天卻願意依持佛!爸爸、媽媽還要一起皈依!隔天在法師的引領下,三個女兒陪伴兩老進行莊嚴隆重的儀式,歷經誦經、懺悔、發願、迴向等過程成為佛弟子!病人安心了,家人也放下了!更令人感動的是,法師只有帶一串佛珠先送給老先生,老先生堅持先送給太太!說太太好他就好!這不是任何藥物可以做得到的!這就是心靈成長的內在力量!再經過23星期的團隊照顧,他主動會到陽光走廊走路了!他不再是躺在床上的末期病人了!我們看到的是他在生活,不是在拖,也不是在撐!他是活得像你我一樣的人!我們受限於現在的醫療極限,無法把病人的病治好,但是我們可以照顧他生活得像個人!後來還可以順利出院回家過年!這就是安寧之美!真的美不勝收!誠如他女兒所言,安寧不是消極,更不是放棄!而是讓所有的人都可以活得像個人,即使是在他人生最後!

家庭醫師提供整體照護

    由上述照顧過程,可以了解安寧緩和醫療是提供人性化的身心靈整體照顧,極力提升病人生活品質與死亡品質讓病人善終、家人安心的生死兩相安目標。這可以大大減少家人的悲傷,儘速重建家庭生活的功能,更有助於社會祥和。安寧緩和醫療引進臺灣已經超過30年,政府、醫療機構與民間相關團體都不遺餘力地推展安寧緩和醫療。尤其我們臺灣有《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與《病人自主權利法》,提供民眾預立選擇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及接受安寧緩和醫療的權利。在諸多前輩的努力之下,臺灣推動安寧緩和醫療的成果是世界有目共睹的,目前健保署提供安寧住院、安寧居家及安寧共同照護三種模式。2021年世界善終品質的評比,臺灣已經躍居世界第3(亞洲第1),這是臺灣醫療的軟實力,我們不以此自滿,還要再接再厲為全民福祉而努力。

  目前仍有一些民眾認為安寧緩和醫療是消極放棄的醫療,讓安寧緩和醫療淪為負面消極的代名詞,將成為國家社會進步的絆腳石,不可不慎。也有些民眾誤認安寧緩和醫療是安樂死,安寧緩和醫療沒有任何一項處置的意圖是要導致病人死亡的,這就是兩者最大的差異。我們必須清楚了解安寧緩和醫療的意義與目的,才能避免因誤解而使我們自己或親人失去應有的照顧。安寧緩和醫療溫馨關懷、傾聽陪伴的核心精神不僅可以用在末期病人的照顧,更可以延伸到家庭社會的關懷,更是創造慈悲關懷社會,促進社會安定祥和的一股重要力量。家庭醫師提供全人、全家、全社區的照顧,當然也扮演提供安寧緩和醫療的重要角色。如有相關問題,請諮詢您的家庭醫師。

沒有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