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4日 星期四

重症醫師為何紛紛出走?

重症醫師為何要不務正業 發表於醫聲論壇2012.5.29 蘇育敏寫於 2012年5月29日23:10 最近醫護界開始反彈,從護士荒到重症醫師荒,不斷攻佔新聞版面。主因在於近兩年來人員缺乏的問題開始出現,雖不致立即出現大缺口,使醫院無法運作,但問題不解決,很快會變成大洞,陷入難以處理的困境,是以有先見之明的人,不斷大聲疾呼,希望停止這個惡性循環。 為什麼重症醫師要不務正業,轉換跑道。最近的新聞都繞著工時和薪水打轉。其實工時和薪水是最後底限,並不是最主要的原因,為何會變成主打呢?因為量化的數據還是比情感的訴求容易使人了解,為了說明這個行業的辛苦,因此用工時和薪水來解釋。其實重症醫師的離開,情感上的傷害才是主要原因。 我退伍後進入台大外科前三個月,每月工時都在500到550個小時間,之後雖然好一些,也都在400小時上下,底薪加獎金大約接近九萬,真要認真計算,和加油站工讀生差不多,這個工時尚未計算回家讀書準備報告的時間,住院醫師的六年間,舉凡老婆生日、結婚紀念日、聖誕節、跨年夜,十天有九天在值班,曾有一年,只從台北回嘉義見父母一次。如果沒有相當的熱情和對未來的希望,有幾個人撐得下去?所以說選擇重症科別的人原本就有相當程度的興趣和熱情,是什麼因素澆熄了火花? 火花熄滅的因素其實就是失去尊嚴、失去希望。 以前老師上課喜歡說:「醫學是門有科學根據的藝術。」執業多年才慢慢了解,醫療決策縱然有統計數據可以依靠,實際上還是要根據病人病況、環境、可用支援、家庭支持、病人期望…等等因素來決定。尤其重症醫學,常在很短的時間內需要大量的介入和決策,像拆解炸彈,只要剪錯線就結束了,而要剪對線,除了學識和經驗,還需要一點機緣。同業可能會有這樣的經驗,面對很難救的病人腦中突然閃過一個想法,結果得到很好的結果;又或覺得應該救得起來的病人,卻一路兵敗如山倒,怎樣都拉不回來。所以我總喜歡對朋友說,醫生是天使,我們只是使者,病會不會好不是我們決定,是上天藉著我們的手,來達到祂要的結果。 醫療疏失不是醫師願意,我們不是機器,會受到各種因素影響,再小心的人還是有犯錯的可能。醫師多少會有「鬼打牆」的經驗,明明開過上百台的刀、做過無數次的治療,卻在短短數分鐘內做出五、六個事後反省起來非常不利的決策,學識、經驗突然間完全形成反效果,造成了不理想的後果。以前的人比較認命,認為這是「時辰到了」,醫師只要盡力就好。現代人要求很高,卻不願認分,認為什麼事都要照自己的期望走,只要不順心,就認為是別人不好,因此只要醫療結果不滿意,非得用刑度或金錢來處罰醫師。非同業可能很難接受,醫師不必為疏失負責,但是執業多年,必須承認,醫師就像限時修畫的人,畫不是我們畫的,也不是我們弄壞,要限時修復,又要求恢復大師神韻,不然就為整幅畫負責,這樣的工作難怪很多人不想做。 重症醫師工時長,經常處在壓力之下,犧牲了健康、家庭、休閒…,只為換取別人的健康,換取健保的長久,只要得到感謝、得到尊重,他們還是走得下去。結果現在犧牲被視為理所當然,要為自己沒法控制的事負責,動輒得咎,尊嚴掃地,還要擔心會被法院奪走一輩子的積蓄,落得家庭破裂、晚景淒涼。既然無法選擇病人,無法選擇病人的結果,無法選擇健保局官員,無法選擇法官,至少可以選擇不要做。所以別再苛責離開的人。而留下來的人,希望大家一起努力,我喜歡這塊土地,不希望它毀壞,醫療的毀壞會付出很大代價,而付出代價的常是善良的人,破壞環境的人反而常常倖免。我不希望那天出現。 ------------------------------------------------------------------------- [蘇醫師所說的不只是重症醫師的困境,也是所有醫師乃至醫療從業人員的心聲,醫療糾紛的夢魘不妥善解決,好的人才會減少加入此行業的勇氣。已經進來的,不是走失,就是使出"防禦醫療",不敢全力搶救危急重症病人,受害的將是病人以及整個國家。衛生署推出的<醫療爭議調處法草案>,只是努力改善困境的一小步,請大家敦促立法委員諸公,全力支持!---醫界老兵陳榮基鄭重拜託]http://ebook.hyread.com.tw/searchList.jsp?search_field=FullText&search_input=%E9%99%B3%E6%A6%AE%E5%9F%BA

沒有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