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基TAIWAN

我的相片
Taiwan
姓名陳榮基現任恩主公醫院教授/顧問醫師 神經學兼任教授. 曾任(台灣大學/台北醫學大學)教授, 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顧問,台灣失智症協會名譽理事長,台灣腦中風醫學會名譽理事長,中華慧炬佛學會理事長,佛教蓮花基金會董事長,健康世界雜誌社社長.慧炬雜誌社發行人, 佛教僧伽醫護基金會董事,華梵大學董事. [曾任]恩主公醫院創院院長,台大醫院副院長,台大醫學院/附設醫院神經科教授及主任,台大醫學院生理學科教授.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理事長,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理事/監事長,佛教醫事人員聯合會理事長,台灣神經學學會雜誌(Acta Neurologica Taiwanica)創刊總編輯. [學歷] 台大醫學院醫科畢業,黎巴嫩貝魯特美國大學(American Univ of Beirut)進修(WHO復健醫學訓練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Univ of Wisconsin-Madison)神經科進修, 日本福岡九州大學腦神經研究所進修. [獎項]醫師醫療奉獻獎(台灣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2007/11/12),越南衛生部人民健康奉獻獎(2010/10/11)Received a Medal for People's Heath from the Ministry of Health of Vietnam on Oct. 11, 2010. 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全球熱愛生命獎章.(2011/04/16).

2024年5月24日 星期五

聖嚴法師 : 堅持的是原則還是偏見?

 堅持的是原則還是偏見?

聖嚴法師

http://www.fodizi.tw/qt/shengyanfashi/938.html

        待人處世的過程中,“堅持原則”本來是正常的,問題是:你所堅持的究竟真的是原則,還是自己的偏見呢?

        如果對任何事都堅持自己的想法,堅持自己的做法,只管自己,別人的建議和意見,都不願意接受,也不願意為任何人改變自己,不替別人設身處地著想,到最後可能於人於事都會造成傷害。你以為這是堅持“原則”,其實不是!你所堅持的,不過是個人的偏見,這就是“我執”。

繼續閱讀請點選下面這個數字      [24.5.24]

        堅持原則,是指自己所堅持的,也會為其他人所接受,不僅現在的人可以接受,未來的人也可以接受,甚至過去也曾經被人接受過,這才叫做原則。

        做人有做人的原則,做事有做事的原則。做人的原則首先要“保護自己”,可是保護自己並不意味著要傷害他人,考慮自己的同時,也要尊重他人,自己受益,也希望對他人有幫助,秉持彼此互惠互助的立場,這種原則才是對的。

         做事的原則,應該要以大多數人的利益為考量,如果所堅持的原則,是出於自私或為了少數人,或貪圖一時的方便,這就是偏見,就是執著。

        但許多人經常分不清到底是“擇善固執”,還是把個人的偏見當成了原則。其實,只要觀察別人對這件事情的觀感,就能判斷出究竟是偏見還是原則了。

        如果你的想法和做法,讓每個人都覺得受不了、很痛苦,每個人都覺得那是錯的、有問題的,只有你認為是對的,那很可能就是偏見。能夠符合每一個人或是多數人共同的想法和意願的,那才是原則。

        原則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時間或區域環境的不同而有所改變,唯一不變的是:一定是為眾人著想,能夠為大家所樂於接受的。

        執著偏見的人,就是我執太重。我執會帶給我們很多煩惱,因為自我意識太強,自我中心太堅固,就會堅持自己的性情或想法,全身如同刺蝟般長滿利刺,“稜角”很多,動則傷人,而無法圓融待人。

         所以有人說:“做人處事要內方而外圓。”“內方”就是原則,“外圓”就是不傷人。雖然在心裡有一定的標準,可是當需要變通的時候,也不要執意不變,食古不化。必須要有一些善巧方便,觀念想法適時地轉一個彎、換個角度,或是多用同理心、柔軟語,這樣才不會讓人覺得你很難相處,事情才容易成就。

         時時提醒自己“內方外圓”的原則,也是化除我執的方法之一。更進一步說,如果我們能夠放下我執,不以自我為中心,任何事情都能看得開、看得淡、放得下,而且能夠包容所有的人、所有的事,自然而然就不會有偏見,當然就沒有煩惱了。

沒有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