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4日 星期日

臺灣啊,你是上帝疼痛的海島

 💚 臺灣啊,你是上帝疼痛的海島

作者:台大教授 張文亮

https://cofacts.tw/article/xvhp6jw7fyz3

「海島和其上的居民,都當向耶和華唱新歌,從地極讚美他。」(以賽亞書四十二:10)

臺灣不是一個島,而是太平洋大陸棚邊緣,日本千島群島弧與菲律賓呂宋島弧中間的群島。群島是由最大的島嶼「臺灣」,與澎湖、鼻頭角、蘭嶼、龜山、火燒、紅頭嶼等84座島嶼所組成,總面積約36,000平方公里。

 繼續閱讀請點選下面這個數字                                                             [14.4.24]

獨特的地理位置

這些島嶼與大陸福建相對,但是幾千年來,以黃河文化為主體的大陸,認為那孤懸外海的島嶼,不過是化外之民、落後的地方、蠻族的住處、海盜的居所,是巴望大陸皇帝垂憐施恩的一群賤民。

 真的是這樣嗎?

最早認識臺灣重要性的,不是中國人,而是西班牙人。十五世紀初期,西班牙的探險家縱橫四海,他們早就發現,若以臺灣為中心,北到日本橫濱的距離,與南到菲律賓馬尼拉的距離相等,再延展範圍,北到俄國海參威,南到新加坡的距離幾乎一致。原來臺灣是亞洲沿海地理位置的中間點,是東太平洋接觸大陸沿海諸港的門戶。

 西班牙人對臺灣的影響

 1626年,西班牙人前來北臺灣,占據淡水,固然一時訝異於這島嶼的美、生物相的豐富、原住民的純樸;可惜心中覬覦的,還是島上的黃金、可製炸藥的硫磺,與能賣錢的茶葉,因此西班牙人在淡水附近開採黃金,在大屯山上採硫磺,並在坪林伐木種植茶葉。

 西班牙人在臺灣北部設立港口,期待成為馬尼拉與日本貿易的中繼站,卻引起了荷蘭的緊張。荷蘭基於國際海上貿易的競爭,唯恐影響與日本、中國間的貿易,因此於1642年圍攻淡水城,將西班牙人驅離臺灣。

 上帝對臺灣的保守,常是經歷了許多外來的破壞,卻總是留下值得讚美的可愛。西班牙開發了「淡水」港,成為進出臺灣的門戶;開發了山坡地的茶園,使「茶葉」成為臺灣北部丘陵地的主要作物。

 荷蘭人對臺灣的經營

 荷蘭曾被西班牙管轄,1579年獨立後,反成西班牙競爭的對手。1602年,荷蘭在亞洲成立「東印度公司」,經營在亞洲的貿易權。荷蘭人也很早就知道臺灣的特殊性,1624年前來南臺灣,在臺南鹿耳門登陸,與附近的漢人與平埔族人爭戰,逐漸統轄臺灣西部臺南到彰化之間的廣大平原。荷蘭是世界著名的農業與花卉國家,雖然將臺灣視為殖民地,收取許多稅金,卻給臺灣帶來農業技術,奠定了臺灣的農業基礎,發展出日後有別於大陸的農業特色。

 例如荷蘭人為臺灣帶來種植甘蔗與榨汁製糖的技術,如今嘉義以南一片又一片的甘蔗田,是荷蘭人留下的功績。荷蘭人選種甘蔗,是影響臺灣深遠的正確判斷。嘉義以南廣大的平原經常缺水,甘蔗是耐旱的作物,土地愈旱,甘蔗愈甜;海風很強,甘蔗密集生長,根系又深,抓地力強,還可以為人擋下海風;土壤貧瘠,甘蔗需要的是排水良好的沙土地,能在貧瘠地區生長良好。

迫害的再臨

 此外,荷蘭還在臺南沿海低窪區教人養殖虱目魚,在山坡地種植增加穩定水土的銀合歡,為花園引進蜜源植物馬纓丹與含羞草,為果園引進芒果、釋迦與蕃茄,為農地引進豌豆(又稱荷蘭豆)、胡椒、蔥、薄荷、高麗菜與蕃薯。

 荷蘭的宣教士在臺南地區還帶領約5,900位平埔族人信耶穌,並為他們設立學校與神學院,也為臺灣畫下第一張準確性高的地圖。

 可惜,1661年,鄭成功自中國帶領十萬個士兵前來,毀去所有學校與神學院,殺光基督徒,還將宣教士的孩子分給將領為奴隸。動刀的一定會被刀所滅,22年後,滿清政府滅了鄭氏王朝。

 臺灣人的標誌

 此後,約有十萬的漢人隨著軍隊湧入,先是泉州人,後是漳州人。泉州人與漳州人多次械鬥,死傷眾多。而後客家人來,泉州人與漳州人聯合,驅趕客家人。

 1662年到1895年期間,臺灣大小械鬥不斷,幾乎是三年一小亂,十年一大亂,導致死傷無數、田園破壞、鄉舍塌毀,加上颱風、水災、旱災、地震連連,漢人大量墾地種稻,但稻田水流遲緩時,容易成為瘧蚊與鼠疫滋生的場所。從此天災與人禍連連,臺灣人的生命深處深深烙印一個標誌——「不平安」。

 因著不平安,臺灣人出海怕沉船、出外怕瘴癘、蓋屋怕路衝、婚喪喜慶怕忌諱、蓋墳怕風水、祭祀怕冒犯,生死都不得安寧。百姓需要討好各路的神明,敬拜各樣的偶像,祭祀各式的鬼魂。這也影響臺灣的社會與政治的發展,神鬼既然可以「賄賂」,人更可以用金錢、色情來打通,結果產生了臺灣人好賄賂、好賭、好鬥與好色的習性。

 福音的腳踪

 上帝沒有放棄這個島嶼。

臺灣人心改變的契機,由黑暗看到光明,

是清朝末年,外國宣教士不斷的前來,

1865年馬雅各(James L. Maxwell, 1836~1921)、

 1871年甘為霖William Campbell, 1841~1921)、

 1872年馬偕George L. Mackay, 1844~1900)、

 1875年巴克禮(Thomas Barclay, 1849~1935)、

 David Landsborough, 1870~1957)等福音的使者,

像一粒又一粒的種子埋在這裡,

並將福音傳到臺灣各鄉鎮,

從此臺灣人才開始擁有真正的平安――「耶穌的救贖」。


宣教士們有著屬天的樂觀,

因著信,將臺灣轉換為福音能夠發芽生長的所在,

例如馬偕就寫道,臺灣人在聽信福音上,有四個特點:

(*)1. 臺灣人的學習慾望強,

學習慾望高的人,常成為最先信耶穌的一群人。

所以將文化、科學轉化為教育材料時,可以將福音放入。

(*)2. 臺灣人尊重以身作則的人。

傳福音的人必須先贏得聽眾的尊敬,臺灣人才聽得進。

所以傳福音的人所受的教育,

或從事有益於人的職業,能成為傳福音的管道。

(*)3. 臺灣人較聽得進臺灣事,

有效率的工人收割禾場,懂得用正確的鐮刀與合宜的畚箕。

因此,需要有智慧地了解臺灣的文化、種植、食物、地理、地質、動物、音樂、氣候、習俗、社會等,

以臺灣本土的材料,作為傳福音的素材。

(*)4. 臺灣人聽得進朋友的話,

有熱忱融入一般人的生活,

就能讓臺灣人接受福音。

但要保持自身的潔淨,不同流合污。

原住民福音的復興

1895年馬關條約之後,日本占領臺灣,給臺灣帶來數十萬人的傷亡。

尤其持續與原住民爭戰,封鎖山區,不讓外人進入。

沒想到上帝藉著太魯閣族的基督徒姬望,將福音傳給原住民。

迄今,原住民仍是臺灣基督徒比率最高的族群。

在世界上很少有一個地區或島嶼,有像臺灣這麼多樣、多種的原住民,使臺灣更具文化的多樣。

目前人類考古學還無法確定臺灣原住民的來源,

是南海島嶼的居民在不同時間前來形成不同的族別,

還是由臺灣分散到南海各島嶼。

原住民使臺灣人的血源更多樣,長期的通婚生子,使臺灣人的血緣漸與大陸的漢人迥別。

在上帝的救恩中,不同種族共享同一救恩之源,在基督裡合一。

日據的年代

日本據臺期間,帶來工業化,開發大型的烏山頭水庫,建造桃園大圳,引入西式教育,

並育種與推廣優質的「蓬萊米」,使得臺灣「北茶葉、中水稻、南甘蔗」三足鼎立。

但是日本厲行天皇崇拜,與軍事管轄的壓力,

使臺灣的基督徒飽受壓制。

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曾傳日本官方擔心盟軍可能登陸臺灣,

將下令囚禁與殺害全臺灣的基督徒,以免替盟軍帶路。

幸好盟軍後來越過臺灣。

1945年,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撤出臺灣,國民政府接收臺灣。

接收軍隊紀律不佳,形象很差,

與接收政府的貪污無能,

不只是國民政府即將在大陸全面潰敗的預象,

更引發了廣泛的民怨。

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造成許多臺灣菁英的死傷

不少無辜的死難份子是基督徒。1949年大陸戰爭失利,國民政府全部撤退來臺,超過一百萬大陸各地的百姓逃來臺灣。

那是風雨飄盪、人心惶惶的危機年代。

共產黨占據大陸後,迫害基督徒,關掉教會,趕走宣教士,

一樣的方式應該可以在臺灣炮製。

1949年大陸派軍攻打金門古寧頭,

實在稀奇,共產黨軍隊在大陸連戰連勝,幾乎是四處追趕著國民政府的軍隊,沒想到在臺灣海峽的一個小小島嶼上,竟然吃了大敗戰!

1950年韓戰爆發,

共產黨軍隊大量北調,喪命在北韓陌生的土地上,

也消耗了武力侵略臺灣的力量。

同時美國第七艦隊協防臺灣,不久中共與蘇俄交惡。

1966年,又爆發文化大革命與一連串權力鬥爭的內耗,

大大消減臺灣軍事的危機,

也免去臺灣遭受文化大革命的火煉。

避難地反成燃起福音之火的起點

當二千個宣教士自大陸撤返來臺,

1950~1960年,

臺灣興起一波福音的復興,

可見上帝保守臺灣的手,依然沒有退縮。

1960~1980年期間,政治的不穩定,使得臺灣許多年輕學子們移民,

遠赴美國、巴西、阿根廷、南非、歐洲、新加坡等地,

漂泊的異鄉人反而更易蒙受救恩,

四處建立查經班與教會。

臺灣的基督徒比率雖少,只有3%

但是在普世華人當中,

卻是上帝國度人才重要的供應處,

也是文字出版的中心。

1990年代初期,

大陸留學生開始大批出國,

上帝藉臺灣人所建立的教會,

成為他們蒙受救恩的所在。

大陸雖然號稱有8~10%的基督徒,

隨著兩岸的逐漸開放,

臺灣的基督徒前往培訓、支持、幫助、教導,

仍是上帝在華人事工的主力。

原來上帝保守臺灣,是要使臺灣成為普世華人蒙恩的祝福,

甚至未來更能成為其他種族的祝福。

有誰想到時代的變化,是如此的奇妙呢?

新時代的使命

1970年,臺灣因著人口的集中、工商業的發展,環境污染急遽嚴重。

1980年代,山坡地的開發,凸顯臺灣地質不穩定,導致土石流災害橫行。

1990年代之後,臺灣仍然承受百年來最大的「集集大地震」

又承受接二連三挾帶雨量超過1,000公釐的超大颱風。

我們沒有退後,

不只投入污染淨化的工作,

環境倫理的提倡,

災難重建的工作,

並在災區建立新的佈道所。

上帝的保守依舊在,我們就沒有退後的理由。

進入二十一世紀,

臺灣依然面對許多的危機

國際上孤立的危機、

氣候變遷的危機、

糧食與能源不足的危機、

新傳染病流行的危機,

與更重大、更核心的危機――

不認識耶穌的救贖、

生命沒有終極意義的危機。

每一個世代,

正愛臺灣的人,

都要像先知哈該領受上帝的吩咐:

「你們要上山取木料,建造這殿,我就因此喜樂,且得榮耀。」(哈該書一:8

帝的殿在哪裡?那是人的心田。

上山取什麼木料來建造?

是對所信的耶穌,更深的認識,

好用各樣的智慧,將救恩傳開,

也許這是滿足上帝眷顧臺灣的心意。

時代在改變,上帝的保守不改變。

四百年來,我們的祖先在懵懵懂懂間被分別出來,到這裡定居,

大多數人依然不知道要事奉真神,

我們不過是蒙恩的餘數,

卻成為影響普世華人福音的關鍵,

甚至將禾場拉得更寬廣。

海島的居民啊!你們要讚美主。

末了,

憶起馬偕在1896年所寫的《臺灣~我心的所愛》以共勉。

「臺灣,我心的所愛,

值得我一生最佳年日的付出,

我生命、負擔的中心。

我愛,站在緩緩起伏的山上,

看著下方深深的海灣,

與拍打岸邊的浪濤。

我愛,那些棕黑膚色的中國人、平埔族與原住民,

二十三年之久,對他們傳講耶穌的福音,

為著讓他們得著福音的緣故,

值得我生命一千次的給予。

當我寫到這裡,我心依然遙望,

那遠在太平洋上的島嶼——-福爾摩沙

我心的所愛。

但願餘生,力量微薄之時,

能在那拍打的浪濤聲中,

不斷搖曳的竹葉蔭下,

安歇。」

沒有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