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日 星期六

從國外經驗反思台灣護理

 

健康E世界〔1105月號〕從國外經驗反思台灣護理/周照芳

https://www.health-world.com.tw/main/home/tw/thishealth_edit.php?id=2130&page=1  


 


周照芳

台大護理研究所兼任副教授、曾任台大醫院護理部主任及恩主公醫院副院長、精神衛生護理學會創會理事長及新北市護理師護士公會顧問(前理事長)

很高興看到由護理師林怡芳主編的《護理的100種可能》(如圖),很難得能夠邀集到這麽多關心自己專業的護理師,分享自身經驗及寫出個人對護理專業的獨特看法,執業範圍從醫院內到走出醫院進入社區中,甚至在本書中《護理師的100種可能——白色巨塔外的風和日麗》還有不少是介紹海外的護理經驗。以往市面上所出版的護理書籍,多是護理專科的教科書為主,而這兩本書最大的特色是要讓護理專業以外的社會人士,也能多了解護理工作真正是在做什麽事,和傳統刻板印象中有什麼不同。

我曾經問過病人的家屬對於護理人員形象的看法,她說:「只看到護士有時候給病人打針而已,不曉得她們在做什麽。只看到她們在聊天,好像很空閒。」而許多檯面下的護理工作,例如:優先執行醫師交待的醫囑處方、送檢查或開刀、準備藥物、查詢病人病歷資料等,一般民眾是看不見的。期待能透過這兩本書的內容,讓無論是檯面上或是檯面下的護理工作都能被看見、被理解。

繼續閱讀請點選下面             [這篇文章的連結]

臨床護理工作,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提供不間斷的病人照護工作,就如你我想像中的那樣,非常忙碌。而且在忙亂之中又必須謹慎行事,三班間交接班的內容必須要聚焦、清楚且有效率,否則忙中難免有錯,但錯誤往往會造成病人非預期的傷害。過去就曾因為打錯針而引起盤尼西林休克致死的醫療糾紛,其實白班護理同仁都知道這位病人曾在其他醫院因做盤尼西林測試而發生過敏性休克的病史,但這項重要資訊卻沒有交到小夜班護理師的手中,而後者在當班內又打了盤尼西林,導致病人發生休克死亡的不幸事件,可見護理工作肩負著每一條寶貴的生命,馬虎不得。

但護理工作包羅萬象,延遲下班是護理界常見的現象,醫院管理者就常常需要考慮增加人力以減少臨床負荷,但護理人員的招募並不容易。台灣從日治時代開始,就因護理人力不足,常常把一些基本的護理工作交由家屬來做,而絕大多數的照顧者(家屬),都非具有醫療護理相關背景,嚴格來說,並無法做好床邊照護的工作。反觀國外,歐美紐澳等西方國家,自從南丁格爾開創現代護理志業,就要求病人照護一定得由接受過護理訓練的人來為之,或是經由醫院訓練的護理佐理員(護佐)才能在醫院裡提供病人照護,即使是最基本的照護工作都不應該交給完全沒受過訓練的人(如家屬)來做!所以歐美澳等西方國家以及曾由他們殖民過的國家(例如:新加坡、香港),都是實行所謂的「全責護理」(Total nursing care);而早期的日本、非洲、東南亞及台灣,都沒有全責護理制度,護理師執行部分的護理工作,其餘全部交由家屬或是自聘的照顧服務員來做,但日本於1990年左右已全國實施全責護理制度。

台灣已漸漸邁入高齡化社會,再加上少子化的衝擊,當病人住院後能24小時陪伴在側的家屬將會越來越少,可以預見未來的臨床護理勢必要進入轉型階段。最近幾年,衛福部照護司已經努力在推動「全責護理」制度,照護司名之為「友善住院照顧」;2021年即將要開始將「友善住院照顧」納入醫院評鑑的標準內,馬上有93家醫院開始推動了!希望在三年、五年後,全國醫院都能確實施行,每個病房都有醫院自聘及管理的護理佐理員,在護理師的督導下,一起共同照護病人,免除住院病人家屬的照顧壓力,也提升社會大眾對於護理師的專業護理形象,台灣護理也才能在國際上與先進國家並駕齊驅。


  

 

沒有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