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基TAIWAN

我的相片
Taiwan
姓名陳榮基現任恩主公醫院教授/顧問醫師 神經學兼任教授. 曾任(台灣大學/台北醫學大學)教授, 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顧問,台灣失智症協會名譽理事長,台灣腦中風醫學會名譽理事長,中華慧炬佛學會理事長,佛教蓮花基金會董事長,健康世界雜誌社社長.慧炬雜誌社發行人, 佛教僧伽醫護基金會董事,華梵大學董事. [曾任]恩主公醫院創院院長,台大醫院副院長,台大醫學院/附設醫院神經科教授及主任,台大醫學院生理學科教授.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理事長,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理事/監事長,佛教醫事人員聯合會理事長,台灣神經學學會雜誌(Acta Neurologica Taiwanica)創刊總編輯. [學歷] 台大醫學院醫科畢業,黎巴嫩貝魯特美國大學(American Univ of Beirut)進修(WHO復健醫學訓練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Univ of Wisconsin-Madison)神經科進修, 日本福岡九州大學腦神經研究所進修. [獎項]醫師醫療奉獻獎(台灣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2007/11/12),越南衛生部人民健康奉獻獎(2010/10/11)Received a Medal for People's Heath from the Ministry of Health of Vietnam on Oct. 11, 2010. 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全球熱愛生命獎章.(2011/04/16).

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老人的境界


健康E世界〔1071月號〕老人的境界/謝雲飛教授

謝雲飛教授

這裡所說的不是老人高超的人生境界,而是特別提出的、因老邁痛苦而不能擺脫的衰老退化、惹人譏刺、受人鄙棄的「可悲境界」。

這種趨於老境的可憐現象,很多很多的年輕人是無法明瞭的。

記得我年輕時,曾譏笑一些老人先輩,說他們愚蠢、嫌他們囉嗦、屎多尿頻、人前放屁、動作呆滯、大聲咳嗽、忘東丟西、窮緊張、易哭笑……

有一回,在香港機場看到一位返鄉探親的老兵,因一時着急而找不到護照,居然緊張得當眾大哭起來,當時我還年輕,總覺得:這人的一舉一動怎麼都那麼笨?現在,我才明白,不是他笨,而是我根本不明白老人的境界。

人是群居的動物,縱然偶有離群索居的怪異人物,但那究竟是少之又少,無需以常理況之的。因此,凡人必當與他人共處,緣父母、夫妻、子女、親戚、朋友、同學、同事的因由,就形成了各式各樣的人際關係。

在人與人相處的關係中,就會發生各種不同類型、不同情況的感情:父子情、夫妻情、親戚情、愛情、友情……,相互之間,有親密、誠摯、敷衍……等等各種不同的情境產生。這些情境,縱使偶有至死不渝的堅貞至情出現,但多數的現象總是因時、因地、因特殊情況而隨緣變遷的。

當相互的情感處在最好、最完美的情境之中時,總希望能永續長存,經久不變的,可惜人世間的一切卻永遠是無常多變、隨境更易、永不止息的。這種無常的現象,會產生感情上的變遷痛苦,佛家稱之為「無常苦」,人生在世,基本上是無法脫離這個「無常苦」的,因此,人人都只能逆來順受,無法閃避了。

人生既然是無常的,則少壯必將走向老邁:聰明變作糊塗,智慧成為愚蠢,多才轉為笨拙,幹練趨至無能,也就成為人生的必然現象了。這是人生的一大「痛」,是任誰也躲避不過的,有時候,它會把一位備受人們敬仰的人物,逼向威嚴喪失、自尊耗盡,而成為受人厭惡的自卑老朽。想想看:如果是一位曾經十分受人敬仰的人物,一旦降格為人所不齒、遭人唾棄的可厭境況,在那人本人來說,會是多麼感傷的事啊!

可是,這卻是多數人無法避免的境況,當你慢慢地走向「老境」時,遲鈍、健忘、聽不清、視不明、手腳不靈、全身痠痛、行動不便……等等就全來了,可是你還是得揹負著無限的痛苦挨下去,而這種境況在很多年輕人來說,他們是根本無法體會了解的。我年輕時,有一次在考試院閱卷,曾看到一位老先生打翻了一杯濃茶,把一疊考卷全泡濕了,周圍的許多人都在搖頭鄙視,竟無一人表示同情;我也曾在交通車上看到,經常有幾位老人在高談寒夜尿頻,兩腿無力,而煩惱痛苦;早年時,老立委吳延環曾在中央副刊方塊中答復一位讀者,老人一天大便兩次、三次、甚至四次都算是「正常」的;我的一位八十歲親戚曾告訴我七八天沒有大便,苦不堪言……。這一切年輕人諱不願談的生活隱私,到老人群中竟都晾開來,如談家常。這都是年輕人無法想象、無從體會的。

如今,我已進入九十高齡了,前面所提到的那些「老人境界」都慢慢地出現在我的日常生活當中,到如今,我才了解:當時年輕,無法了解老人的境況,而對老年人有諸多的誤解,以致形成了自己今日的愧悔,因而特別將所歷所感抒發成文,提醒年輕的後生朋友,千萬不要「錯怪」你身邊的無辜老人。

沒有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