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7日 星期四

走出迷思和恐懼

法鼓山人基會將於10月3日下午2時在延平南路77號法鼓山德貴學苑2樓舉行新書發表會。將推出<抱願不抱怨>及<活出增值人生>二書http://ddmhsif.org/ 把心拉近2:<< 活出增值人生-20位名人通往幸福的大路 >> 123-131頁 走出迷思和恐懼 陳榮基 醫學是同時具有科學面和藝術面的一門學問,它的科學面是要把病人的病治好,我們說醫「生」,就是盡最大努力、用各種技術把病人的病醫好,讓他可以重生。可是,當一個醫生也必須認知到,不是所有的病都治得好,當治不好病人的病時,醫生除了科學面的努力以外,還要給予病人藝術面的幫助,就是台語說醫師要「救生顧死」中的「顧死」。如何照顧一個臨終的病人,讓他走得很安詳,沒有痛苦,應該是醫學系統中很重要的一環。 然而,直至目前為止,台灣社會對於臨終照顧,或稱安寧療護的接受度仍不是很高,不單單是病患、病患家屬沒有安寧療護的觀念,甚至醫生都需要再教育。曾經有癌末病人和家屬都已經決定要去安寧病房,醫生卻強烈建議要開刀,並暗示病人子女沒有開刀就是不孝,造成醫生和病人、病人家屬間的衝突。 醫師過於相信「人定勝天」是歷史的不幸。回想五十年前,我開始學醫的時候,那個時候的醫學教育只有「救生」的觀念,沒有人教我們怎麼「顧死」,醫生所學到的就是「拚到底」--以我的專業醫治病人直到最後一刻,縱使是治不好,也要維持病人的生命。隨著各種高科技醫療技術與設備的出現,尤其是1960年代以後,心肺復甦術等各種急救措施不斷研發創新,更造成醫生的錯覺:自以為可以與上帝或死神抗衡,從死神手上搶回病人的生命,絕不放棄任何一線救活病人的希望。甚至有的醫生認為,如果沒有盡力做最後的搶救,讓病人在自己的手上往生,就是醫療的失敗,而他不能接受這樣的失敗。 因此,我們每天在醫院都可以看到不可救治的末期疾病病人,在臨終時,仍要接受驚心動魄的心肺復甦術的折磨,在痛苦中抱恨以終。而陪伴的病人家屬,眼睜睜看著自己親愛的家人在冰冷的醫療管線及儀器環繞下苟延殘喘,事後也會難過很長很長一段時間。 我深深認為,這樣的觀念與做法對病人、病人家屬和醫生都是一種傷害,現代醫學需要新的思維,所以我這些年來一直積極推動「臨終關懷」與「安寧療護」的概念,並經常提醒醫界的朋友,所有的人都免不了要面臨生命走到盡頭,醫生必須要有能力去判斷,同時也要有心意去接受科學的極限;對於絕症病人,沒有把他醫好、救回來,不是醫療上的失敗,因為他的病本來就好不了了;醫師沒有能夠協助病人安詳往生,那才是醫療失敗。 我們也努力於改變病人、病人家屬的觀念,安寧病房不是讓病人消極地等死,而是積極地提供病人舒適的、有尊嚴的臨終生活,讓他能夠平靜地、安心地面對生命的終點;我們會提供一些資訊與協助,讓病人、病人家屬學習放下,沒有遺憾地接受「時間到了,我該走了」,以陪伴、安慰、鼓勵取代各種痛苦的、折磨的、無效的醫療,這才是大孝大愛。 安寧療護,又稱「緩和醫學」、「緩和醫療」,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是指針對治癒性治療無反應之末期病患提供積極性及全人化的照顧。以維護病人和家屬最佳的生命品質;主要是透過疼痛控制,緩減身體上其他不適的症狀,同時並處理病患及家屬在心理、社會和心靈上的種種問題。許多人以為緩和醫療就是給病人止痛藥,其實止痛藥的使用只是其中一部分。我們在安寧病房中非常鼓勵醫師漸進式由輕而重的使用止痛藥,在病人需要的時候及時給予,甚至在病人還沒有叫痛之前就先給,因為讓病人不感受到痛苦,才有可能達到所謂的「平靜安寧」。以前的醫生不太敢給病人嗎啡止痛,怕病人會上癮,或者擔心嗎啡抑制呼吸的副作用,其實對於末期病人這兩點都不需要考慮,適當的應用對於病人的呼吸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安寧療護不止只是止痛藥的使用,我們除了要減輕病人身體上的不適感,還要處理他心靈上的問題,以「病人主觀改善」為原則;因為病人有時候會有主觀上的不適感,不是因為生理疼痛造成,而是心理或心靈上的問題。我曾經在一個國際安寧會議裡,聽到一個希臘醫生的演講,他說他在照顧臨終病人時,發現病人有失眠、睡不著的情況,於是依慣例找精神科醫師、心理醫師幫忙,看看是不是有什麼心理上的結打不開,造成他的焦慮緊張,卻都沒有辦法獲得改善。經深入諮詢後,發現病人睡不著的原因是只要他一閉上眼睛,就會看到很多鬼魂來討債。這位醫師因此瞭解到病人需要的不是精神科、心理科醫師的幫助,而是要找牧師、神父;果然在請來神職人員「做法」後,病人失眠的狀況明顯改善了。 我自己當了醫生後,也看到很多病人在臨終之際,會期盼宗教性質的安慰;瞭解到安寧療護真的很需要宗教的力量、宗教的思維,藉由宗教的生死觀,予以病人靈性的關懷,更能幫助病人以平常心面對死亡。 我個人因為從小跟著媽媽拜佛,一直是個佛教徒;大學時是台大晨曦社創會會員之一,這也是台灣第一個大專佛學社團。畢業後又與台大醫院裡的學佛同仁,創辦臺大醫院慈光佛學社,擔任社長,並聯合北區各醫院佛學社的社員,成立「佛教醫事人員聯合會」。對於佛學的研修從未終止。行醫後,我也努力將佛學智慧放到醫學的藝術面來照顧病人,尤其是在接觸到安寧療護這一塊領域後,有了以佛法協助病人安詳往生的願力,於是大力促成佛教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的成立(1994年成立,2007年12月更名為「財團法人佛教蓮花基金會」),以佛教臨終關懷為宗旨,推動生死教育,建立本土化靈性照顧模式。 1995年,我擔任台大醫院副院長時,開始辦理緩和醫療病房,並請家醫科醫師來主持。那個時候,我們經常需要招募宗教師到病房幫忙,就發現要找到修女、牧師到安寧病房很容易,基督教文明裡早就有醫療傳道的想法和做法,所以他們的神職人員、牧民靈人員,或多或少都有受過醫學教育,很快就能上戰場到病房工作。相對之下,信仰人口佔台灣總人口多數35%以上的佛教,雖然有「佛陀是大醫王」的觀念,很多大法師也有醫療能力,但是一般比丘、比丘尼都欠缺這一方面的訓練,能夠給予病人的幫助變得有限。 早期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曾經招募過兩位佛教法師進來幫忙,但是因為沒有做很好的訓練,工作一段時間後,他們就離開了。因為宗教師不能只是頌經、教病人讀經,還要瞭解病人的病況,才能予以適當的幫助。從那時候開始,我們就覺得需要有系統的培訓臨終宗教師,剛好有惠敏法師、宗惇法師願意幫忙,我就請台大醫院家醫科主任陳慶餘教授主持,由蓮花基金會提供經費協助,在台大醫院病房裡開始做宗教師的培訓。培訓課程有點像醫院訓練住院醫生一樣,要讓學員瞭解各種疾病,同時還有宗教學上的課程,讓學員知道可以用什麼法門幫助病人。這個培訓工作已經做了十幾年,目前接受培訓且留在工作崗位上的有三十幾位宗教師,分布於全國各大醫院。 惠敏法師是法鼓佛教學院的院長,我常常和他討論要擴大宗教師的培訓,但因為機緣未到,沒有進一步的合作。直到2008年北海岸金山醫院因經營不善,由台大醫院承接,李龍騰醫師擔任院長,隔年也開辦安寧病房,由法鼓山設置佛堂,蓮花基金會則捐贈「昇降式水療按摩洗澡機」一台,並免費提供醫療輔具的租借服務,為了感念法鼓山與蓮花基金會,就將病房取名為法蓮病房。由於金山醫院距離法鼓山很近,我們就希望利用這個優勢在這裡也做一個宗教師培訓的場所,所以金山醫院與法鼓佛教學院簽訂「臨床宗教師培育暨訓練合作」計畫,希望將來跟台大醫院一樣,甚至可以做得比台大醫院更大,培訓更多宗教師,我們最終的目標是能讓宗教師走進全省國每一間安寧病房,幫助臨終病人走出恐懼,從佛法中獲得真實的利益。 話說回來,臨終關懷中最關鍵的角色還是醫師,因此醫師的倫理教育是非常需要落實的,如果醫師沒有醫學倫理,只想要賺錢,他就會給病人很多不必要的治療,藉此獲利,枉顧病人權益,也是對生命的不尊重。我認為,倫理就是告訴我們什麼事情不可以做,什麼事情應該要做,什麼事情要努力去做,這方面的教育,我們目前做得還不夠,有待加強,而且不能只是在醫學教育裡加強,是要從小學開始就要有生命教育,讓孩子瞭解生命是什麼,要怎麼尊重別人,還要瞭解人生不是只有你自己,如果能夠也為別人設想,協助別人過得更好,自己也會過得更愉快。能夠建立這樣的觀念,將來不管從事什麼工作,自然就能遵守規範,律己利人,成就倫理最大的價值。 除了推動臨終關懷,因為我是神經科醫師,同時也是行政院衛生署「庫賈氏病諮詢委員會」的委員之一,負責通報、監測庫甲賈氏症(在牛體即狂牛病),對於美牛進口的問題,也持續在關注。從醫學的立場來看,當然是全力反對美國牛肉進口,因為開放進口美國牛肉之後,傳染新型或變異型庫甲賈氏病的機率就會增加,儘管這個傳染機率可能很小,但只要有可能,就有風險。 庫賈氏症是一種發生在人類身上的傳染性海綿狀腦病,會迅速破壞腦神經系統,病人很快失智、站立不穩並喪失運動能力,至今仍無藥可治,平均在一年內就會死亡。美國牛因為曾經發現狂牛症病例,而遭到許多國家禁止進口,包括台灣。然而,這幾年在政府的持續監控下,沒有新的病例出現,美國就開始透過強大政治經濟的壓力,要把牛肉推銷到世界各地,目前已經銷售到六十幾個國家,連韓國、日本也阻止不了,所以台灣也在2009年因抵擋不住強大壓力,有條件的開放進口美國牛肉。 雖然政府官員、老美官員比喻吃美國牛肉比騎機車安全多了,因為庫甲賈氏病的傳染機率低,大概是每一百萬人裡會有一個人得到這種病,比得癌症的機率小,但是我認為這個比喻是不恰當的,因為有危險就是有危險,雖然發病機率低,但是發病起來比癌症更可怕,而且致命率更高。但是,既然政府已經開放,我們也只能自力救濟,我都是勸大家不要吃牛肉,尤其是美國牛肉,真的要吃的話,因為受感染機率會因食用部分不同而有差異,選擇受感染機率低的,如不帶骨牛肉是相對較安全的做法,而像是牛腦、牛脊髓和內臟,尤其是迴腸末端,以及骨頭,這些是比較具傳染性的,風險最高,千萬不要食用。還有,要小心避免吃牛絞肉,因為絞肉成分複雜,可能含有高感染率的部位,能避免則避免。如果可以的話,不吃肉最好--吃素是防止狂牛病感染及減少全球暖化最好的方法。 我自己是一個醫生,卻從不迷信科技、醫學,反而深刻體認醫學不是萬靈丹,從年輕養成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才是養生保健之道,特別是要運動,我常常跟病人講:不要老待在客廳當「廳長」,要做一個能散步走路的「步長」,部長可是比廳長大的!運動不一定要到健身房,日常生活就有很多運動的機會,如多利用BMW(Bus, Metro, Walk:公車,捷運,走路),讓自己出門即走路、出門即運動,就是省錢、環保又有益健康的選擇。

1 則留言 :

SHC 提到...

榮基菩薩吉祥:

謝謝您的布施。

我很年輕的時候,家父因癌往生,他此生的最後一段,是艱難的。今日看您所作所推廣的菩薩行,眾生受用並得法益!

恭喜您得獎。

南無觀世音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