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日 星期六

顛頂之疾


健康世界〔1082月號〕顛頂之疾/陳榮基
癲癎是一種陣發性,一過性的腦機能紊亂的現象。既是一種症狀,也是一種疾病。它有三個特性:1.間歇性或陣發性;2.短暫性或一過性;3.刻板或一致性(每次發作的過程都大致相同)。發作形式多樣,可簡單分類為大發作、小發作及局部性發作。最為一般人所熟悉的是突然喪失意識昏倒,全身抽搐的大發作。一般在數分鐘內停止,逐漸恢復意識。
希臘人在兩千多年前,醫聖希伯克拉底的時代,認為癲癎是腦的疾病(Epilepsy is the disease of the brain)。 中國的黃帝內經,將此病稱為「顛疾」,顛是指頭頂,顛疾指「頭首疾病」。可能是當時的中國醫界認為它是「顛頂之疾」,也就是頭部的疾病。後來加了個山字首成為「巔疾」,更凸顯是頭頂的病,也就是腦的病。以後被改成「疒」字首,成為「癲疾」,就加進了不幸的「瘋癲」的意涵,而被誤認為是「精神病」的一種。可能為了表示它是間歇性的疾病,在癲字後加上病部首內加間字成為「癲癎」 (讀為ㄉ一ㄢ ㄐ一ㄢ/dian jian),清康熙字典以後被改成內加閒字的「癲癇」(讀為ㄉ一ㄢ ㄒ一ㄢ2/dian xian2)。也有稱「癲痫」。以此病間歇發作的特性,用原來的「癲癎」,可能比用「癲癇」更貼切。
不論用癲癎或癲癇,都被冠上了負面的含意。而使病人不論就學或就業,乃至婚姻,都可能受到歧視排斥。
2014年曾有牙醫師頭部受傷,當場發生全身抽搐的症狀,被媒體渲染成癲癇發作。緊接著,居然有地方衛生局尚未查明真相,就發表:『要引用《醫師法》第8條之一項「罹患精神疾病者」不適從醫。』引起台灣癲癇之友協會的聲明抗議
其實,醫療專業人士都應該了解,癲癇只是腦的疾病的一種,與心肺肝腎疾病沒有不同,更不是「精神疾病」,不應該受到歧視。精神病都不該受到歧視,何況是癲癇!癲癇跟頭痛、腦中風、巴金森氏病等,都是頭或腦的疾病,都應該得到周圍人士的關懷與協助,而不必另眼看待。古今中外還有不少名人,如蘇格拉底、凱撒、梵谷、洪秀全等,都是癲癇病人。他們對人類歷史的貢獻與影響,是我輩所望塵莫及的!
我們每一個人,如果活得夠老,都有機會變成癲癇病人!請大家尊重與保護你身邊的癲癇病人,維護他們就學與就業的權益,讓這個世界更美好!近代醫學的進步,已經可以治療大部分的癲癇病人,我們更應該協助病人獲得最好的醫療與生活環境,發揮他們的潛力,貢獻社會。
台灣癲癇之友協會於去年十月舉辦「聚集不一樣,成就大力量;超越癲癇,精彩生命」音樂會,很多癲癇病友,不但展露出令人讚嘆的音樂才華,也敘述他/她們成功的事業及在不同領域對社會的精采貢獻!我們可以看到病友家長的欣慰,也感受到所有聽眾或工作人員的讚嘆。除了醫療人員的努力,更重要的是社會環境的包容與支持,讓很多肯努力的人,都有成功奉獻的機會及快樂的家庭生活。

沒有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