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基TAIWAN

我的相片
Taiwan
姓名陳榮基現任恩主公醫院教授/顧問醫師 神經學兼任教授. 曾任(台灣大學/台北醫學大學)教授, 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顧問,台灣失智症協會名譽理事長,台灣腦中風醫學會名譽理事長,中華慧炬佛學會理事長,佛教蓮花基金會董事長,健康世界雜誌社社長.慧炬雜誌社發行人, 佛教僧伽醫護基金會董事,華梵大學董事. [曾任]恩主公醫院創院院長,台大醫院副院長,台大醫學院/附設醫院神經科教授及主任,台大醫學院生理學科教授.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理事長,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理事/監事長,佛教醫事人員聯合會理事長,台灣神經學學會雜誌(Acta Neurologica Taiwanica)創刊總編輯. [學歷] 台大醫學院醫科畢業,黎巴嫩貝魯特美國大學(American Univ of Beirut)進修(WHO復健醫學訓練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Univ of Wisconsin-Madison)神經科進修, 日本福岡九州大學腦神經研究所進修. [獎項]醫師醫療奉獻獎(台灣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2007/11/12),越南衛生部人民健康奉獻獎(2010/10/11)Received a Medal for People's Heath from the Ministry of Health of Vietnam on Oct. 11, 2010. 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全球熱愛生命獎章.(2011/04/16).

2021年8月15日 星期日

鼎足而立 杖行天下

 

 健康世界 > 〔105年8月號〕【社長的話】鼎足而立 杖行天下/陳榮基
 健康E世界 (health-world.com.tw)

 https://www.health-world.com.tw/main/home/tw/thishealth_edit.php?id=504&page=55   

〔105年8月號〕【社長的話】鼎足而立 杖行天下/陳榮基
 

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弟回台省親,走路很慢,好像雙足黏在地上,只能很困難而且不穩的一小步一小步拖著前進,醫學上稱作“碎步”(shuffling gait)。接待的親人,找來一支枴杖,希望可以改善他走路的穩定度,不須家人扶持。結果發現他把枴杖拿在半空中晃,很像英國紳士拿拐杖走路!結果還是碎步慢行,還是需要家人扶持。

哺乳類動物的進化,開始沿用後起的爬蟲類的走法,使用四肢著地,很穩定且迅速的移動位置。到了猿猴,增加了樹上的生活空間,前肢發展成手,逐漸直立,改用雙腳步行。人類出生後,嬰兒學習走路,開始四肢著地爬行,逐漸一手扶著身邊的固定物,三肢著地而行,最後才學會兩腳走路!為了走得快,學會了一足立地,抬高另一腳,向前跨出一大步。慢慢就學會左腳伴右手,向前揮出,然後右腳伴左手,向前揮出。當兵時,還特別要訓練踢正步,規規矩矩的走路!甚至也可快速跑步。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從來沒有覺得手腳一前一後,協調擺動的大步前行,有什麼困難。直到老了,才發現步伐越來越小,腳底越來越傾向於黏在地上,上身彎前,不再有雄赳赳就氣昂昂的走路姿態了。原來是,老化以後,越來越不穩,當一腳抬高向前走的時候,只剩另一隻腳單腳著地,能夠維持穩定的時間,越來越縮短,於是抬起的腳要很快落地,以維持雙腳立地,確保穩定,不會跌倒。於是就形成了“碎步”而行的局面。

除了老化的大腦,為了自保,採取足底接近地面的走路方法外,患巴金森氏病或失智症的病人,也因為走路不穩,就形成黏在地上碎步步態了。但是,不幸的是,地面可能高低不平,雙足黏在地上走路,容易踢到地面而跌倒。原來為了維持“穩定”的“碎步”,反而造成不穩,更容易跌倒!就更需要人扶持,或乾脆窩居在家,不敢出門了!

古人製鼎,都是三足鼎立,因為這樣最穩。後人就發明了拐杖,協助不太穩的兩腳,讓我們兩腳加上一支枴杖,可以“三足鼎立”,恢復可以抬腳前行的步態。這隻拐杖就不能像英國紳士,拿在空中“晃”,而是要配合另一足同時前進。如果是“右利”(優先使用右手)的人,可以右手握著拐杖,起步時右手配合左腳,拐杖向前,同時左腳抬起向前,左腳與右手的枴杖同時著地,軀幹也向前移動;然後右手的柺杖與左腳支撐在地,抬起右腳帶著身體向前移動。這樣“鼎足而立”就可穩定的“杖行天下”了!

隨時提醒老人家,抬頭挺胸,把左腳抬起,與右手的拐杖同時前進,平安著地後,再抬起右腳前進!如果教不會,可以接受物理治療復健師的訓練,學習穩定的走路,不要再把腳黏在地上,就可安全的走路了。

我常常鼓勵老人申請到成功嶺去接受“踢正步”的訓練!希望能夠再找回幾年可以三足鼎立,獨立杖行天下的獨立生活的日子。

 

沒有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