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5日 星期六

賴其萬:當醫生仍然是一種福氣



賴其萬:當醫生仍然是一種福氣
台大醫學院景福醫訊34(7):2-6, 2017
http://www.jingfu.org.tw/doc/jff_mgz_m34-07-2.pdf

當醫生仍然是一種福氣

張院長、何院長、吳主任,我敬愛的學長 謝前院長,郭教授、周教授,各位臺大醫學院的老師,今天的主角臺大醫學系的應屆畢業生,以及以你們的子女為傲的家長們,大家好,今天非常榮幸有機會參加大家的畢業典禮,並能夠說幾句話。我今天選擇的題目,我等一下會再詳細解釋,不過我用了「仍然是」這字眼,各位可能聽起來覺得有點怪。

首先,我要恭喜大家完成這個非常不尋常的大學學業。唸七年的確是不尋常,但更不尋常的是你們剛完成的是把人生的「生、老、病、死」濃縮在七年的課程。在這段時間裡,你們曾經在產房,親眼看到嬰兒的出生,見證人生的開始;你們也在醫院看過各種病痛疾苦;你們也看到步入老年而遭逢的各種不幸;最後你們也看到了人生無法避免的死亡。所以不管你們將來做不做臨床醫師,這七年的醫學教育帶給你們非常不尋常的洗禮,但往後你們要怎麼走呢?

首先我想與大家分享一位你們的學長給我的震撼教育。幾年前一位臺大醫學系畢業生在他八月當兵之前,到我辦公室來找我談話。他說:「老師,七年前當我考上臺大醫學系時,我的高中同學都非常羨慕我,但是現在,他們都非常同情我。」他講完以後竟然流下眼淚,激動地告訴我他親眼看到他的學長、學姐,也就是住院醫師,在病房裡工作辛苦,但是遭受到病人和家屬非常不合理的對待,語言暴力,甚至肢體暴力,他也看到他的老師工作辛苦、教學認真,但有病人上法院告他,而為了醫療糾紛走上法庭,遭受諸多侮辱,回到醫院感到萬分沮喪委屈,後悔自己走上這條路。所以今天我選擇的主題是,希望能讓大家安心做個「好醫生」,更希望能說服大家,「當醫生仍然是一種福氣」。
繼續閱讀全文請點下面<這篇文章的連結>


醫師遭受的挫折

要成為醫生,的確是需要通過充滿挫折的考驗。我們的工作壓力遠比起其他工作來得大。一般人工作失敗時,最多導致傾家蕩產、身敗名裂,但我們醫生在工作上的失敗,有可能導致病人喪生或嚴重傷殘,所以失敗對我們而言,精神的壓力是非常的大。而且說實話,在醫生的訓練過程裡,我們也都經歷過許多不被尊重、不很愉快的經驗,而這種缺乏尊重的環境也帶給我們很大的壓力。同時我們這職業得經常承受到時間 壓力,醫師的生活經常遭受到interruption 談話做事被中斷、被干擾是醫師生涯不可或缺的常態,而我們也常常暴露在各種緊急狀態,我們被要求在瞬間作生死抉擇、優先次序的決定,這都是非常困難,也是別的職業少有的考驗。再加上剛剛提到的醫療職場的暴力,這是目前方興未艾,幾乎是全球性的問題,而到現在我們也還看不出有真正的曙光。也因為如此,許多醫師、醫學生因此而 淪為「心力耗竭」(burn out)。現在全世 界的醫學教育都相當注重「心力耗竭」的問 題,我記得「梅育醫學院」(Mayo Medical School)最近做出來的調查高達53%的學生都 有「心力耗竭」的症狀出現,而有些國家醫師的自殺率也發現逐年提高,但我們這行業的挫折為什麼這麼高呢?

停止醫師的心力耗竭

在這裡我想介紹一位美國家醫科德拉夢 特醫師(Dr. Dike Drummond)所寫的《停止 醫師的心力耗竭》(Stop Physician Burnout 的這本書。他認為我們很多人所接受的醫學教育都帶給我們許多嚴厲沉重的心理負擔,我們所接受的教條就是一切都要「以病人為 第一優先」(Patient First),而且要我們面對 挑戰,一定要撐下去,絕不能示弱,這種職場的要求,無形中造成許多人因為做不到,而產生嚴重的挫折感,導致生活不美滿、事業不愉快,所以德拉夢特醫師最後呼籲,我們的「醫生誓詞」應該修改成如下的版本:

「我承諾當我以醫師的身分看病人時,我以病人為第一優先。我承諾當我不在看病時,我專心照顧我自己與家人的需求,因為基於很簡單的理由:我的身體健康、心身安寧與精力充沛是決定我能否提供病人優質照顧的重要因素。這兩方面的平衡是我的病人、我的家人與我自己的心身安寧的關鍵。」

我希望大家一方面是要盡心盡力照顧病人,病人第一,但也不要忘記好好照顧我們自己與我們的家人,唯有兩者兼顧,才能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學長的叮嚀

再下來,我想借助於你們的學長來告訴我,他希望給你們怎麼樣的忠告。這幾年來,許多醫學教育的論文都在探討學生在臨床實習時,「誰對他們最有影響力?」而包括臺大醫學院的何明蓉教授所做的調查,都發現了同樣的結論,那就是醫學生在臨床實習時,學得最多的是從他們的學長姐,因為這些「住院醫師」與他們在一起的時間最長,也最了解他們。因此為了準備這場演講,我也問了一位高你們幾屆的學長,他是一位從學生時代就對醫學教育非常有興趣的住院醫師。我說如果今天他是我的話,他要對你們做甚麼樣的叮嚀?他說,「刺絡針雜 誌(The Lancet)最近發表一篇對醫療品質 評比,台灣在同樣經濟階級的國家中排名第 45名,偏重急性照護、對慢性疾病的不重視 是台灣極大的隱憂,再者是台灣長照發展,會有許多需要醫師介入的部分,希望鼓勵學 弟妹在PGY訓練中多去發掘慢性病照護的 知識,未來選科應考量老年化醫療市場的需求。」 還有由最近的WHO/WHA事件,他也期 勉同學多走向國際,爭取國際友人為台灣發聲。不過這裡我可以見證的是,台灣醫學生 在國際醫學生聯合會(IFMSA)的表現是有 目共睹的,事實上我在國外開會時,當他們知道我來自台灣,他們常會主動地對來自台灣的醫學生在國際的表現讚賞有加。所以我想我們學生在這方面應該是不需要我的特別叮嚀。

「醫生」(The Doctor)這張名畫

接下來我想利用一張使我非常感動的名畫,與大家分享談我對這張圖的詮釋。這張圖的題目是「醫生」(The Doctor),這畫是 英國盧克‧菲爾德斯爵士(Sir Luke Fildes 1891年所畫的。這位畫家從小由祖母帶 大,而他祖母非常關心貧富不均造成的社會問題,因此他開始學畫以來,就經常以流落街頭的倫敦貧民做為他的素材。當時一位在加勒比亞經營糖業生意非常成功的英國富賈 Henry Tate,也是一位非常熱中於藝術品收 藏的有心人,他非常欣賞這位畫家的寫實作品,所以他主動找上這位畫家,希望他能畫一張反映當時社會現實的圖,至於畫什麼內容,他倒沒有特別的要求。想不到菲爾德斯因為他的長子,雖然醫生盡了最大的努力,還是無法挽回生命,而孩子過世後,他對那位仁醫的感激一直耿耿於懷,終於利用這機會把家屬對醫生念念不忘的感激之情,宣洩於他的畫布上。這張圖的中心點是一位衣冠楚楚、西裝筆挺的醫生坐在那裡,全神貫注地凝視躺在兩個椅子拼湊成床的奄奄一息的小孩。從周圍的燈光、藥缽看來,我們可以想像這是在深夜裡,一位高貴的醫生,到一個家徒四壁的窮人家,看了病,做了診斷,磨了藥粉給這小孩服用後,聚精費神地看著小孩子,殷切期待小孩會有起色。再看右邊那窗子,好像外面天色開始亮起來,一線曙光帶來希望,而大家也可以看到小孩的母親因為受不了壓力而趴倒在桌上,而父親一隻手搭在太太肩膀,關懷之情不言而喻,但他的頭卻轉向醫生、眼睛緊盯著醫生,希望從醫生的表情看出小孩是否好轉。我覺得,這張圖所代表的正是「醫生的存在帶給病人與家屬最大的信心與希望」。當你看到這張圖,你難道不會感到「醫生」這個職業能做這種工作是很榮幸嗎?有時候一張圖比一本書或一場演講留給我們更深遠的印象。我希望大家將來行醫,如果遭到挫折時,想想這張圖,以許可以幫你找回你的初衷與熱情。

人工智慧的發展帶給醫療人文關懷的空間

最近大家都在談科技、電腦的日新月異,人工智慧可以打倒世界級的棋王,可以在診斷的精準度勝過行醫多年的名醫,電腦操縱的機械手臂所做的手術證實能比任何外科神醫更好,因此有些人開始擔心,我們醫生將來還有甚麼重要的角色?但是,事實上這百年來,我們醫學因為科學的發展使我們大部分的精力都花在診斷與治療的科技,而過去醫生眼睛盯著病人、全神傾聽病人的那種關懷,卻已經慢慢喪失,所以現在人工智慧幫忙我們診斷治療時,我們才有餘力可以關懷我們的病人,瞭解他們的需求,而透過與病人的溝通與回饋,我們更能享受到幫忙病人的成就感。

「當醫生仍然是一種福氣」

最後我要回到「It is still a privilege to be a doctor」,就是「當醫生仍然是一種福 氣」的主題。這句話是來自艾森堡醫師(Dr. Carola Eisenberg)的一篇文章。她是一位來自 阿根廷的醫生,在阿根廷醫學院畢業以後, 到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Johns Hopkins Hospital)接受完整的兒童精神科訓練,之 後她選擇了教育的生涯。她在麻省理工學院 當了Dean of Student Affairs六年,而後轉去 哈佛醫學院又當了十二年的Dean of Student Affairs。這職稱相當於台灣的「學務長」,她 是一位非常關心學生的教育家。她在哈佛醫學院當到第八年的學務長時,非常不滿有些老師對剛踏入臨床的第三年醫學生潑冷水,告訴他們唸醫學的黃金時代已過,醫療訴訟、工作繁重、經濟誘因減少等等,因此她憤而振筆疾書,寫出這篇「當醫生仍然是一種福氣」,之後被蒐集在「On Doctoring」這 本書。這本書一向是美國醫學生入學或是白袍典禮從醫學院長得到的禮物,這本書是收集許多與醫療相關的最佳散文、詩歌、短篇小說或小說摘要等,是一本非常好的書,而這本書自從1991年以來已經出了三個版本, 而在這三版裡,艾森堡醫師的這篇文章都一直是書中的第一篇文章,所以是非常受到重視的一篇好文章。當我在蒐集資料時,我注 意到,她出生於1917年,於是好奇心驅使我 Wikipedia,才發現她仍然健在,當她兩 位先生都先她而去之後,她就回去阿根廷定居,繼續為人權奔波,她是一位人人景仰的教育家與實踐家,而再幾個月她就是百歲人瑞,所以她講的話我想大家應該更相信吧!

我謹摘錄她這篇文章中所說的三段話:

「執行醫務當然困難重重,我們應當義不容辭地充當克服困難的先鋒。然而有些人竟然看不出能擁有這種透過利他而能利己的職業是多麼幸運。這只是代表他們迷惑而看不到遠景。」

Of course there are major problems in the delivery of medical care, and we ought to be in the vanguard of those seeking solutions to them. But to lose sight of just how lucky we are to have a profession in which we do well for ourselves by doing well for others reflects a puzzling loss of perspective.

「醫學教育並不是為了提供醫生賺錢的機會,而是為了改善大眾的健康。讓我們徵招我們的學生為醫療服務的公平與均等而奮鬥。如果這種奮鬥要能成功,我們需要最優秀最聰明的人才共同努力。」

Medical education does not exist to provide doctors with an opportunity to earn a living, but to improve the health of the public. Let us enlist our students in the campaign for equity and equality in medical care. If that campaign is to succeed, it will need the efforts of the best and the brightest.

「我們醫生所做的事,不管是照顧病人、研究、教學,大部分都能帶給我們深度的滿足。我很難想像有比這更令人滿足的呼召。讓我們確定我們的學生能聽到我們所要傳達的這訊。」

What we do as doctors, most of the time, is deeply gratifying, whatever the mix of patient care, research, and teaching in our individual careers. I cannot imagine a more satisfying calling. Let us make sure our students hear that message from us. 所以今天我就以艾森堡教授要傳達的訊息,「當醫師仍然是一種福氣」做為我送給大家的畢業大禮。讓大家相信,做醫生實在是一個非常幸福、非常理想的職業。我謹以這位讓人景仰的醫學教育百歲人瑞的話來保證你七年前沒有做錯決定,而你們的家長也應該放心,你們孩子選的路是對的,是最有福氣的。最後我衷心祝福你們,個個都是快樂的良醫,謝謝大家。

(作者係母校醫科1969年畢業,目前為和信 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

沒有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