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觀扭曲 醫病不如醫醜
中央社 – 2012年2月27日 上午11:33
健保財務檢討專題報導(4)(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27日電)內、外、婦、兒、急診等專科青黃不接,皮膚科診所卻如雨後春筍,令醫界前輩感嘆「救命不如救醜,醫人不如醫狗」,其中固然有醫療糾紛的不利因素,健保也要負起部分責任。
為許多名女人接生的中山醫院董事長陳福民說得直白,「半夜辛苦幫人接生,接生醫師、產婦住院與嬰兒床,健保就給一筆新台幣3萬餘元,醫師實拿8000元,還不如在病人臉上注射幾針(玻尿酸、肉毒桿菌素),輕鬆愉快,幾萬塊錢入袋」。
台灣醫療會走到這樣的處境?前恩主公醫院院長、台大神經科教授陳榮基指出,「醫療糾紛不斷」應該是重要原因之一,歸根究柢就是「責難文化」,一定要找出個犯錯的人來懲罰,以儆效尤。
陳榮基也認為,健保對於內、外,婦、兒、急診專科的辛苦手術及困難治療的健保給付偏低,這些科容易發生醫療糾紛,驅使年輕醫師趨吉避凶,紛紛改選工作壓力小、收入比較好、醫療糾紛相對較少的科別,例如皮膚科、牙科等。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閔照就說,婦產科醫師的平均年齡53歲,比別科醫師年長10歲以上,因為婦產科常常招不到住院醫師,婦科醫師在養成過程中,也常半途琵琶別抱。
現今醫學極限仍無法100%事先掌握並予以排除的狀況,包括產婦羊水栓塞變植物人、產前檢查未能發現胎兒智力異常等。黃閔照說,醫師不是故意要害產婦和胎兒,一旦意外不幸發生,卻很容易吃上刑事官司和鉅額賠償。
陳榮基等醫界前輩擔心,長久以往,恐使醫療品質降低,疏失與糾紛風險升高,惡性循環,將使醫療體系崩盤。在醫界的呼籲下,衛生署試辦醫療糾紛補償機制,擬於4月先實施生育事故救濟計劃,期盼能減少訟源。
在另一方面,學界專家看到問題的另一癥結:醫療資源的分配正義,甚至認為,二代健保已經修法並準備實施,但是勢必將有健保制度的第三波改革。
監察委員黃煌雄在亞洲大學健康暨醫務管理學系榮譽教授吳凱勳陪同下,實際走訪大小醫院,約見3000多人次吃便當聊健保,看到無效醫療耗用健保資源,急難重症醫療捉襟見肘,現在到了必須正面對待醫療資源分配不正義的時候。
台北榮民總醫院長林芳郁指出,他在某個研討會上得知,現在台灣4萬個醫師,「1/4到1/3在做美容」。他擔憂,醫院新血的價值觀改變,健保制度推波助瀾,長此以往,重症無人醫,「健保引導醫學發展,是畸形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