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基TAIWAN

我的相片
Taiwan
姓名陳榮基現任恩主公醫院教授/顧問醫師 神經學兼任教授. 曾任(台灣大學/台北醫學大學)教授, 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顧問,台灣失智症協會名譽理事長,台灣腦中風醫學會名譽理事長,中華慧炬佛學會理事長,佛教蓮花基金會董事長,健康世界雜誌社社長.慧炬雜誌社發行人, 佛教僧伽醫護基金會董事,華梵大學董事. [曾任]恩主公醫院創院院長,台大醫院副院長,台大醫學院/附設醫院神經科教授及主任,台大醫學院生理學科教授.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理事長,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理事/監事長,佛教醫事人員聯合會理事長,台灣神經學學會雜誌(Acta Neurologica Taiwanica)創刊總編輯. [學歷] 台大醫學院醫科畢業,黎巴嫩貝魯特美國大學(American Univ of Beirut)進修(WHO復健醫學訓練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Univ of Wisconsin-Madison)神經科進修, 日本福岡九州大學腦神經研究所進修. [獎項]醫師醫療奉獻獎(台灣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2007/11/12),越南衛生部人民健康奉獻獎(2010/10/11)Received a Medal for People's Heath from the Ministry of Health of Vietnam on Oct. 11, 2010. 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全球熱愛生命獎章.(2011/04/16).

2018年8月1日 星期三

科學要求真


健康E世界〔1078月號〕科學要求真/ 陳榮基

胡適認為從事科學研究要「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 曾任台大醫院院長的魏炳炎教授曾經告訴我們這些學生說:「很多科學的論文,要到研究者的研究室去實地了解他們怎麼做研究,才能確定可否相信他的結論。」從事科學研究,要求真,嚴禁造假。要先抱持懷疑的態度,謹慎地去證明你預設的理論是對的還是錯的。如果一開始就認定是對的,研究的設計不小心,就可能因為設計錯誤,一下子就的到對的結果,一路做下去,就把錯誤的結果當作是正確的。別人不知道你的研究室的設計細節,只看到研究的數據,可能就被誤導而相信了。所以,科學的報告,常常還需別的學者,在別的研究室,能夠用同樣的方法,得出同樣的結論,才會被接受。
譬如在台灣很多人加入針灸研究的開始階段,就有教授因為相信針灸的治病效果。他設計的研究方法,病人進到研究室,就測量基本身體資料:如心跳、血壓、脈搏、呼吸次數,根據病情,加測呼吸功能(如氣喘病人測肺活量)或肌力(如肌萎縮病人)。然後插針治療,留針半小時後,再測量上述數據。前後比較,發現數據都有進步改善,更加相信針灸的治病效果。只要收集到足夠數目的相同疾病的病人的治療數據,他就深信這幾個穴道的針刺,確實可改善病人的那一種疾病。他每次也告訴病人,治療進步的數據。延續治療了六個月,醫師很滿意。但是病人覺得他的病況,並沒有改善!原來是,他的研究室在三樓,病人走三層樓梯到三樓,大多氣喘無力,所測的數據都不好,接受針刺半小時後,因為靜躺休息了半小時,所有的功能的數據都改善了。如果他能設計,先讓進來的病人坐著或躺著半小時,再做治療前的測試,然後針刺治療半小時後,再做治療後的測試,可能就得不到讓他一直很興奮很相信的效果了。
如果在從事研究前,不要預設結論,而是心存對「大膽的假設」的懷疑的態度,用求真,求證據的心態,謹慎設計研究的方法,「小心求證」對還是不對,對不必太高興,不對也不必太失望,一步步,去找出真理,印證原來的假設是正確還是錯誤的。
醫學的研究結果,是希望可以作為診斷疾病或治療疾病,促進健康。如果不小心求證,得到自己「很相信」的結果,拿到病人身上去使用,輕則延誤病情,重則加重病情或誤殺病人!不可不慎。有時因為自己太相信,所做的研究也誤導自己更相信,則可能會受騙而不自知。從事科學研究,千萬不可急於累積研究成果及論文數目,而製造出一些誤己誤人的論文,甚至抄襲造假,就更不足取了。


沒有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