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基TAIWAN

我的相片
Taiwan
姓名陳榮基現任恩主公醫院教授/顧問醫師 神經學兼任教授. 曾任(台灣大學/台北醫學大學)教授, 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顧問,台灣失智症協會名譽理事長,台灣腦中風醫學會名譽理事長,中華慧炬佛學會理事長,佛教蓮花基金會董事長,健康世界雜誌社社長.慧炬雜誌社發行人, 佛教僧伽醫護基金會董事,華梵大學董事. [曾任]恩主公醫院創院院長,台大醫院副院長,台大醫學院/附設醫院神經科教授及主任,台大醫學院生理學科教授.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理事長,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理事/監事長,佛教醫事人員聯合會理事長,台灣神經學學會雜誌(Acta Neurologica Taiwanica)創刊總編輯. [學歷] 台大醫學院醫科畢業,黎巴嫩貝魯特美國大學(American Univ of Beirut)進修(WHO復健醫學訓練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Univ of Wisconsin-Madison)神經科進修, 日本福岡九州大學腦神經研究所進修. [獎項]醫師醫療奉獻獎(台灣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2007/11/12),越南衛生部人民健康奉獻獎(2010/10/11)Received a Medal for People's Heath from the Ministry of Health of Vietnam on Oct. 11, 2010. 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全球熱愛生命獎章.(2011/04/16).

2012年4月26日 星期四

失智 遺忘的時光更需要愛

失智 遺忘的時光更需要愛 【聯合報╱巫瑩慧/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 2012/04/24 國際失智症大會於3月初在倫敦舉行,本屆主題是「Science Fact Fiction」。以「Fiction」作為主題之一,首先是澄清與事實不符的說法,不少人對失智症存有:老了就會這樣、癡呆、精神有問題、失去社會功能等負面印象。因為不了解,以致周遭的人對患者和其照顧者產生疏離、排擠、甚至貶低他們的人格與尊嚴。 其次,以專欄、專題報導、小說、連續劇、電影和紀錄片等自傳性或故事性描述,透過多元媒體,讓普羅大眾,更生活化掌握失智症的真實面貌。 紀錄片主角 現身說法 這次大會中,不論是論文海報或口頭報告,許多文章聚焦於如何藉由媒體、患者、家屬和各國失智症協會的力量,增進眾人的正確認識。 例如,挪威前漁業部長Olsen在51歲時被診斷為早發性失智症,他親自擔任紀錄片「My BELOVED(我的愛)」的主角,在長達一年的拍攝中,藉著快樂、幸福、挫折、悲傷等情感交織,勇敢站出來,告訴大家,即使失智,身心功能逐漸退化,還是可以在充滿愛和支持的環境中,努力生活。 另外,母親也是患者的一位荷蘭律師,拍攝了26分鐘短片「Alzheimer’s Experience(阿茲海默經驗)」。藉著動畫,反映失智症患者的生活歷程和一般正常人體驗的真實世界,其間的落差。觀賞者也可選擇家庭醫師對每個畫面的說明,或透過其資料庫,進一步檢索失智症相關知識,影片已列入該國中學教育課程。 優質的照護 德國分享 德國自2009年啟動「大腦中的彩色片段」計畫,將患者故事和相關照片,製作成海報、看板、螢幕投影,結合閱讀、戲劇、影片放映、演講與座談等,邀請媒體、專業人員、政商名流和社會大眾一起參與,大部分活動都有患者出席,實際和參與者接觸和分享。這些的連結與網絡,有助建構正向的失智症友善社會。德國的失智症照顧和理念,也一直是其他國家學習的指標。 BBC在1978年曾製作一個失智症專題,對於這個當時很少人知道的疾病,影片中形容患者「老喜歡說一些廢話、身上常有怪味、覺得自卑和有罪惡感」等。其實,若主持人知道這些異常現象都是大腦萎縮或缺損造成,就可以引用科學證明,不至於誤導觀眾和詆毀患者。 社會的認同 患者嚮往 在這次大會的專題講座中,邀請失智症宣導大使、BBC健康節目主持人、專欄作家、演員、製片人和患者等,共同探討媒體應扮演的角色與功能。 來自德國的患者、海格女士,大聲呼籲「失智後的我們,會逐漸失去原有的能力,就像我,再也不能勝任六國語言的翻譯。但是請將我們當成朋友、給我們溫暖和鼓勵,以及社會的認同,並協助我們在記憶流失中尋找希望!」 [台灣失智症協會 http://www.tada2002.org.tw ]

沒有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