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死亡的美麗約會
談臨終關懷的奧義與蓮花基金會的任務
陳榮基 黃大軒
2009年7月18日蓮花基金會黃大軒董事幫我安排與警廣的週末晚間節目15分鐘的電話訪談,惜因聽訊不佳(或老人耳背?)及插撥干擾,言猶未盡,未能給警廣的聽眾有個完整的交代。特將大軒幫我準備的訪談大綱,重新整理添加,與讀者分享。
為何選擇以死亡的美麗約會為題?顯示全文/隱藏全文show more
死亡本來就是完整生命的一部份,應該和新生命誕生一樣,是莊重而且值得祝福的。如果能將生與死看成是生命週期循環的兩個延續的階段,不要刻意切割,可能就更容易面對死亡的課題了。但礙於傳統觀念的忌諱,大家不敢正面去談論它。因此連與【死】發音相近的【四】,都忌談:餐廳服務員說「三加一」,電梯沒有四樓的標示,病房跳過四號房或四號床,甚至2000年通過的「自然死法案」,都避稱為「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就是這種忌談死的文化習俗的表現。大家不敢正面去談論死亡,但又無法避免死亡,往往在不得不面對時,被迫以匆忙、輕率、甚至逃避的態度去面對,勉強接受。於是造成當事人身心折磨和困頓。病人也因自己、家人乃至醫者逃避的觀念,而未能及時獲得適當的協助,因而受到末期病痛的折磨,病人含恨而終,家屬抱憾良久,醫師也以失敗收場。
二十一世紀是心靈世紀,越來越多人熱衷於身、心、靈的探討。[1-2]有些是為了提升個人的內在能量與抗壓性,有些則在培養深層的自我對話能力,透過深度的心靈沉澱,回歸單純的我,則有助於提升看待死亡的本領,明白生命的本質。
作為推廣生死教育的民間公益機構,佛教蓮花基金會從安寧療護切入,在陪伴癌症等末期病人的過程中,反省體悟到「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的深層道理,並藉此將臨終關懷的視角擴及全民大眾,以課程研討、媒體宣導、出版品研發,結合國內生死學專家及教育家的力量,設立生死教育委員會,計畫性的將生死教育,從一般大眾推廣到校園,希望提升國人看待死亡的正確觀念,避免因恐懼造成生死兩遺憾的無奈。
為什麼大家都恐懼死亡?理由是關係切割、分離,從此陰陽兩隔,失去聯繫,失去依靠,不能再見到親愛的家人。面對死亡的人,不知道將要走向何方!「那邊」(彼岸?)的情況如何?事實上,死亡無可避免,端看吾人能否建立正確的觀念,正面的迎接死亡。其實我們也可將死亡詮釋得很美,祝福每一個人都能獲得善終。
臨終關懷的奧義
現代的臨終關懷的理念與實踐,創始於1967年英國倫敦西西里.桑德斯女士所創辦的聖克利斯多福安寧院(St. Christopher’s Hospice),於1990年傳入台灣的馬偕醫院,逐漸被通稱為「安寧緩和醫療」。它是當病人面對無可避免的死亡時所提供的人性化的醫療。世界衛生組織(WHO)界定它為:「它是在病人和家屬面對威脅生命之疾病,包括疼痛和其他身體、心理、社會及靈性相關問題時,利用早期辨識和毫無瑕疵的評估與治療,對苦難(suffering)的預防和解除,以改善生活品質的一種措施。」[3]。其目的不在延長病人的瀕死期,而在提升其最後的生活品質,以人性化的「四全照顧」,緩解病人及家屬的痛苦,並協助病人清淨安詳,且有尊嚴地向生命道再見!因此,在安寧緩和醫療裏,生活的品質比生命的長短更為重要。[2]
台灣有三個宗教相關的公益基金會,四個社團法人的學會或協會,合力推動安寧緩和醫療的志業;在衛生署的鼓勵及協助下,已有四十多家醫院,加入成立安寧緩和醫療的團隊或病房,積極提供臨終病人的人性化醫療。並根據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的精神,透過全民簽署「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即臨終DNR)意願書」的宣導,推動全民的生死教育。[1-2]
蓮花基金會的任務與工作
財團法人佛教蓮花基金會創立於1994年,加入國內外的安寧緩和醫療的推動,也參與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的立法。逐漸從推動安寧緩和醫療的困境中,體悟到生死教育/生命教育的重要。積極推展本土化靈性關懷。透過本會董事及各種委員會專家學者的參與,本會積極參與協助台大醫院、台北及台中榮民總醫院、成大醫院、金山醫院等安寧病房的設立與運作。本會透過志工培訓與臨床佛教宗教師的培訓,提供全國安寧病房的服務人力。尤其臨床佛教宗教師的培訓更是全世界佛教史上的創舉。[1-2]在亞太安寧緩和國際會議中報告,獲得參與國家代表的認同,新加坡佛教界的安寧團隊更組團前來本會取經。
【本會的宗旨】是以推廣全人照顧及生命教育為宗旨,協助末期病人及家屬獲得適當之醫療及身心靈照顧,包括:宗教上的精神建設,彰顯人倫孝道,減輕患者家屬的哀傷,建立臨終關懷的典範。【本會的任務】包括:1.推動生命的終極關懷「安寧療護」,結合佛法與臨終關懷的醫療工作,為臨命終人及其家屬尋求身、心、社會、靈性的安適與自在。⒉推廣生命/生死教育:與大眾一起探討認識生命的全貌,致力於塑造慎始善終的社會文化。⒊培訓「臨床佛教宗教師」。[4]
為了使安寧病房的臨終病人勇於回家,本會提供多樣的輔具,給居家病人免費借用。本會積極開創社會宣導途徑,與廣電基金會合作,在黃大軒先生的督導下,製作「最後的禮物」影片,曾在華視連續播放數月,並成為醫院及學校推廣安寧及生命教育的重要教材。本會與台大醫院、陽明大學等合辦「最後的月光」及「收音機裡的秘密」舞台劇,更將辦理「生之光」大專院校生命教育影像創作比賽。本會也與山海營合作辦理大專青年生死超克營生死教育活動。本會投入時間與精力完成「惜生叢書」、「回家真好」安寧居家指引手冊,成為全國推廣此議題時重要的參考書籍。本會也極力掌握媒體,針對生命風險概念,辦理「四、五年級生命風險講座」,針對選擇不急救議題,拍攝公益廣告。每一次活動的背後都吸引無數支持群眾,創下本會「生命月刊」每期(雙月刊)一萬一千本的高發行量。
在安寧緩和醫療的工作中,最能發揮「視病猶親」的古訓,讓醫療人員養成經常以體貼的心面對病人、家屬及工作同仁。透過陪病的過程,培養高度的反省能力,學習檢驗自我生命。而且「以病為師」,了解所有醫療的技術或救病人的能力是來自對病人的照顧經驗;培養醫者的謙卑與慈悲心,並感恩病人的貢獻。透過陪病過程,與病人及家屬一起練習死亡功課,在悲喜交集的時間推移下,為彼此的生命重疊,共譜動人美麗的生命樂章。
「在病人臨終時,生活的品質可能優於生命的延長,醫師在此時,如能尊重病人意願,提供安寧緩和醫療的照顧,並在臨終時協助病人有尊嚴的死亡或安詳的往生,將是莫大的功德。大孝與大愛應是陪伴臨終家屬,協助其坦然接受疾病,安度餘生,安詳捨報往生。病人的死亡,並非醫療的失敗,未能協助病人安詳往生,才是醫療的失敗。」[5]
參考資料
1. Chen RC. 2009. The spirit of humanism in terminal care--Taiwan experience. The Open Area Studies J 2: 7-11.
2. 陳榮基。2009。臨終關懷的人文精神。於戴正德,李明濱(編)。 醫學人文概論。台北:教育部。第六章,77-89頁。
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2002. Pain relief and palliative care. In National Cancer Control Programmes. Policies and Managerial Guidelines 2nd edn.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4. 蓮花基金會網站http://www.lotus.org.tw
陳榮基。2006。醫界應積極推廣臨終DNR的觀念。慈濟醫學雜誌18:155-157。
2009年7月21日 星期二
*和死亡的美麗約會
訂閱:
張貼留言
(
Atom
)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