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梵大學佛學系要招生了
上曉下雲法師以「覺之教育」的辦學理念於1990年創辦華梵工學院,1997年升格為華梵大學。本校坐落於台北縣石碇鄉,林木蔥鬱,山明水秀,堪稱台灣「最高學府」,是致學與修身的好地方。本校創校宗旨為「人文與科技融匯,慈悲與智慧相生」。目前擁有文學院、工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及佛學研修院等四學院。共有學生三千多人,專兼任教師約三百人。佛學研修院佛學系今年七月開始招生,強調解行並重,歡迎有志青年加入行列。
本校地址: 22301台北縣石碇鄉華梵路1號
網址: http://www.hfu.edu.tw
佛學系電話: 02-2663-2102轉4210-11 傳真 02-2663-3763
教務處招生組電話: 02-2663-2102轉2230-33
2008年6月27日 星期五
*華梵大學佛學系要招生了
2008年6月21日 星期六
*為生命畫下完美句點---DNR意願健保IC卡註記宣導
衛生署宋晏仁副署長簽署DNR意願書
安寧照顧協會前後任理事長陪同副署長簽署DNR意願書
DNR意願健保IC卡註記宣導
陳榮基
恩主公醫院 台灣安寧照顧協會 佛教蓮花基金會
我國於1990年馬偕醫院引進安寧病房,1995年臺大醫院開辦緩和醫療病房,在(基督教)中華民國安寧照顧基金會(1990),天主教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癌症末期照顧中心(1993),佛教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 (1994) (2007年改名佛教蓮花基金),台灣安寧照顧協會(1995),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1999),台灣安寧護理學會(2005)等團體的陸續加入共同努力,以及衛生署及健保局的大力支持下,欣見安寧緩和醫療已在台灣蓬勃發展。而立法院於2000年通過的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更使安寧療護的工作獲得法律的加持與保護。現在已經有45家團隊參加台灣安寧照顧協會每月舉辦的安寧視訊會議,共同研討安寧照顧的病例實務;安寧團隊的努力,已有豐盛的成果。個人覺得,推廣安寧的工作,是走出安寧病房的時候了。
顯示全文/隱藏全文
繼續閱讀請點選下面這個數字 [21.6.08]2008年6月16日 星期一
*推薦「失智症完全手冊」
推薦「失智症完全手冊」
陳榮基
隨著國民平均餘命的增加,人生七十已經不是古來稀了。台灣已經進入老年化時代了。老年失智的衝擊將會越來越嚴重,目前全台推估約有十四萬名失智老人,二十年後將倍增,四十年後將會有四五十萬的失智老人,等待少子化下出生的下一代的扶養及照顧。每一對壯年夫婦可能要照顧四位老人,如果他們都活到八十五歲,他們當中可能會有一位罹患失智症,對這兩位正為生活打拚中的晚輩將是何等沉重的負擔!
顯示全文/隱藏全文
為了提醒國人對此問題的重視,結合各方面的力量,持續提出解決的方法,台灣失智症協會於2002年創立,積極從事喚醒政府,民意代表及國人對此議題的重視。也參與國際合作,吸取他山之石,以為我用。至今協會有570位個人會員及55個團體會員。協會定時出版會刊,及時介紹新知或提出照護建言。至今出刊18期。今匯整其中重要論述,推出此精華版-----「失智症完全手冊」,委由推廣健康教育三十多年的健康世界出版社發行。
本書包括醫療篇,照護篇,法律篇,經驗分享篇,資源篇,附錄及瑞智錦囊。頗富實用價值,值得所有關心老人議題的人收藏利用。其中瑞智學堂是失智症協會試辦的輕度老人的日間照顧的活動,至今服務八十多個家庭,頗獲好評。感謝很多單位及個人的協助,瑞智學堂正努力於將經驗推薦擴展到全國各地,以就近服務更多的長者。今年已在李明濱理事長的努力下,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的仁愛院區,跨出瑞智學堂的第一個分店了。
台灣失智症協會並於今年六月成功的在台北主辦國際失智症協會(Alzheimer’s Disease Int
ernational) 的亞太地區大會。作為參與失智症的醫療,教育及照護的老兵,本人願鄭重推薦本書於各界讀者,希望更能喚起大家的關心及參與老人的照護。
(本文登載於台灣失智症協會出版之「失智症完全手冊」2008:7-8頁) (www.tada2002.org.tw)
(本書由健康文化股份有限公司發行)(www.health-world.com.tw)
2008年6月8日 星期日
2008年6月2日 星期一
Alaska Cruise---Celebrity Infinity
顯示全圖/隱藏全圖

竹中畢業51年醒獅校友小聚—Alaska Cruise
陳榮基
在永信旅行社總經理Michael的推薦下,我邀請同學參加Celebrity Infinity Cruise阿拉斯加遊艇之旅(2008年5月16日至23日)。在竹中醒獅班同學歐煌坤兄的策劃下,透過Travel Design Tour Agency, Jennifer小姐報名參加,最後五對同學參與:包括來自南加州的歐煌坤及夫人壽美(Hank/Soumei), 洪善繼及夫人錦淑(Samuel/Susan), 來自德州的楊金文及夫人綉香(Kim/Sue), 台灣出發的林欽塘及夫人惠容(CT/Emily), 我及內人照芳(RC/Telu)。1957年竹中畢業,圓51年後攜手同作遊艇之旅的美夢。
我與照芳5/14夜搭長榮班機直飛Seattle,夜宿機場附近的Clarion Hotel。5/15竹中同學蕭遺生偕其幼公子祺來接往Bellevue蕭府,享受蕭夫人阿秀的香菇茶點。拜訪醫界前輩洪伯元醫師夫婦,承介紹盛開的牡丹花(Peony)及華州州花石楠花(Rododendrum )。下午遊Space Needle。晚宴請來我的老師華大病理教授蕭成美醫師夫婦歡聚(蕭教授與老友蕭兄是西雅圖的兩位不執壺的”蕭醫生”!)。夜宿Bellevue Club Hotel。5/16承遺生兄嫂導遊華盛頓湖南端的湖畔散步。中午排列完成報到手續,順利登上Celebrity Cruise,住入Deck 9的9087艙房。晚上五對同學終於在4樓餐廳聚首敘舊了。
5/17遊艇終日在海上向北航行,逐漸感受寒氣逼近了。在Samuel的溝通爭取下,終於訂到每晚8:30在4樓(Deck 4) Trellis Restaurant十人一桌的固定餐位,以後我們每晚都可同桌享受佳餚美酒,暢敘天南地北了。
5/18航抵Sitka,此地在1804年發生俄軍入侵,驅走印地安土著,建立俄屬阿拉斯加(Russian America)的統治。直到1867年賣給美國。1959年阿拉斯加成為美國第49州。今天在煦日照耀下,延港邊步行於此歷史小城,參觀Sitka National Historical Park的展覽館,開始覺得冷了,但到了中午,在陽光下就有溫暖的感覺。
5/19遊艇進入此行最北的Hubbard Galcier的冰河峽灣,風平浪靜,日光和煦,在11Deck船頭艙內,盡情欣賞冰河壯觀及兩側冰蓋的山巒(如到艙外,頂著寒風,雖有毛毯護身,也不敢呆太久)。
5/20船向南返航,抵本州首府Juneau,此地曾因淘金礦場而風光多年。租車兩部,由Hank及Samuel開車,在馬路寬廣又少車的情況下,前往21哩外北邊的Mendenhall Glacier,由陸地觀賞本州最壯觀的冰河。并由展覽館的影片中欣賞冰河破碎掉落的景象。下午船經內海航道南行,兩側靄靄白雪覆蓋的山峰,美麗壯觀。
5/21船抵Ketchikan,為阿州最南端的小鎮,此地號稱曾是世界第一的鮭魚之鄉(The Salmon Capital of the World)。觀賞美加兩隊伐木工人的對抗賽,既專業又逗趣的表演。乘馬車遨遊海邊山城,觀賞鮭魚回流的階梯水溝及林木茂盛的市內公園。同車有盲女與導盲犬的參與,令人感動。此地終年多雨,據導遊說,看得見山頭時表示即將下雨,看不見山頭時,就是正在下雨。
5/22船抵加拿大的Victoria島,還好此季日落是晚上9時,我們還來得及參觀美麗的Butchart Garden,各色花朵與綠葉相映,真是美不勝收。回想1973年留美自Madison返國路上,由醒獅好友陳榮汸及謝鐐暲兩家人開車載我從舊金山北到Victoria/ Vancouver,參觀此園的情景,已是35年前的往事了。看完花園,又摸黑參觀葡萄酒廠,品嘗四種美酒及巧克力。回到船上已過11時了,加國海關人員早已休息,不必再驗關就可上船了。
5/23上午6時,船返抵西雅圖66號碼頭,10時前完成入關手續下船,五對好友又分道揚飆。我們由遺生兄嫂接往蕭府,品嘗兩位親自烹煮的龍蝦/螃蟹美食。下午到公園及當地最大百貨公司散步。搭乘24日凌晨2時的長榮客機,於5/25清晨6時返抵國門。結束前後11天的旅遊,回到甜蜜的家。
2008年6月1日 星期日
*慧炬—蓮花—僧醫:我的安寧之路
慧炬—蓮花—僧醫:我的安寧之路
陳榮基
雖然從小跟著茹素的母親到處見廟就拜,但是自幼佛道不分。1957年進入台大醫學院學醫,1959從台糖退休的工程師周宣德居士,在台大校園內貼出「撰寫佛說八大人覺經閱讀心得」可以獲得獎學金的告示,使我有機會正式接受佛學與佛法的薰陶。1960年4月8日在周老師的輔導下,全國第一個大專佛學社團-台大「晨曦社」成立,有幸成為晨曦社社員,直至畢業。1961年周老師創辦「慧炬雜誌社」,全力推展向大專學生傳播佛法;在周老師伉儷的諄諄教誨下,佛學與學佛成了台灣青年學子的風尚。1964年台大畢業,服役一年後進入臺大醫院服務。為學與做人不敢稍離佛法。
顯示全文/隱藏全文
1987年4月8日臺大醫院成立「慈光佛學社」,時任台大醫學院及台大醫院神經科教授兼主任的我,被推為社長,直到1997年退休離職。在慈光社的參訪活動中得以到埔里蓮茵寺皈依上懺下雲法師,師父開示從事醫療工作的弟子們:「要有觀音菩薩的心腸(慈悲),維摩居士的口舌(智慧與辯才),彌勒菩薩的肚皮(容忍)及金剛菩薩的面目(公正)。」
臺大醫院慈光佛學社與北部各醫院的佛學社團定期聯誼共修,於1990年1月結合醫界佛教徒成立了「佛教醫事人員聯合會」。本人被推為首任會長。會員同仁逐漸形成共識,想要為協助生病法師的醫療及協助臨終病人得以獲得助念及安詳往生做些貢獻。遂於1994年7月在上浄下耀法師的帶領下,成立了「財團法人佛教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蓮花基金會),加入台灣的安寧療護行列。本人被推為董事長,在全體董事的領導下,獲得社會大眾的支持及會務同仁的努力,至今十多年來,不斷推展安寧緩和醫療的工作及生命教育的普及。1998年6月「財團法人佛教僧伽醫護基金會」(僧醫會)成立,本人有幸被邀參與醫療顧問團及董事會的工作,更進一步有機會為法師們的醫療、安養及臨終照顧提供更貼切的奉獻。
安寧緩和醫療(Hospice palliative care,hospice palliative medicine)源自於1967年英國的西西里.桑德思醫師(Dame Cicely Saunders)在倫敦開辦聖克力司多福安寧院(St. Christopher’s Hospice),開啟了用積極的醫療作為,以解除病人身心靈的痛苦,讓病人安享餘生的醫療。此一人性化的醫療,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而於1990年由馬偕醫院竹圍分院的鍾昌宏副院長傳進台灣。本人在1995年任臺大醫院副院長時,積極規劃成立緩和醫療病房,使台灣的安寧路又向前邁開一大步。安寧緩和醫療是「指為減輕或免除末期病人之痛苦,施予緩解性、支持性之醫療照護。」而在臨終時,維持病人的生活品質與協助病人沒有痛苦的安詳往生,是安寧緩和醫療的重要目標。
世界醫師會對末期疾病曾作如下的宣示:「醫師的職責是治癒,盡其可能的減輕痛苦,及保護病人的最大利益。」「醫師可以為了解除病人的痛苦,在病人或其最近親屬(如果病人已無法表達意願)的同意下,不予治療。」「醫師應避免使用對病人無益的特別(治療)方法(extraordinary means)。」
我國在2000年5月通過 「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提供國民臨終時可以選擇不接受痛苦折磨的心肺復甦術(Do no resuscitation, DNR)的權力的法案。而DNR是完成安寧緩和醫療減輕病人痛苦,協助病人安詳往生的一個重要環節。此法案賦予國民可以在健康或輕病的時候,自行簽署「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表一),並將之寄至「台灣安寧照顧協會」(地址:台北縣251淡水鎮民生路45號),協會會協助將此意願註記在健保IC卡內,病人只要持IC卡,到醫院就診,醫師就可看到DNR的意願,在病人罹患不治的末期疾病時,尊重病人的意願,不再以心肺復甦術的急救動作,增加病人的痛苦,協助病人安詳往生。如果未預立DNR的意願,也可在罹患不治重病時,簽署DNR意願書,或交代家屬或親友代為簽署DNR同意書。
在病人臨終時,生活的品質可能優於生命的延長,醫師在此時,如能尊重病人意願,積極提供安寧緩和醫療的照顧,並在臨終時協助病人有尊嚴的死或安詳的往生,將是莫大的功德。大孝與大愛應是陪伴臨終的病人,協助其坦然接受疾病,安度餘生,安詳捨報往生。病人的死亡,並非醫療的失敗,未能協助病人安詳往生,才是醫療的失敗。
早點簽署DNR意願書並告知家人,可讓家屬了解自己的意願,免得一旦罹病或到了年老時,家屬反而不敢、不忍心、或不知如何啟齒與病人討論這種問題。而且,病人的意願最大,將來家屬如彼此間有不同意見,可以尊重病人的意願,以病人預立的意願為奉行準則。醫師與家屬可以根據此意願共同協助病人安詳往生,走完無悔無憾的人生句點。(本文登在於僧伽醫護會刊2008年5月;52: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