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1日 星期二

果清長老:持戒念佛

 



清長老:持戒念佛

https://mp.weixin.qq.com/s/-fc9XBoh8fvc5gPLxCaWxg

大安大和尚慈悲,诸位比丘大德,尼师大姊,诸位在家菩萨们,大家晚安!

请放掌,今天果清想要跟诸位共同研习的题目,就是“持戒念佛”。我们东林贵宝刹平常也都是持戒念佛,那我们精舍的道风也是以持戒念佛为主的。所以今天就特别地来讲授“持戒念佛”这个题目。

繼續閱讀請點選下面這個數字    [21.5.24]

那么首先,我们就讲到持戒,在六十《华严经》有一首偈颂,就这么说(不妨跟着诵念):“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具足持净戒,一切如来所赞叹”(众:和)。好,请放掌。

我们就解释,“戒是无上菩提本”(众:和),持戒就是成就无上佛果菩提的根本,所以持戒不光是得到人天有漏福报而已,它是成佛的根本。所以我们因地发心要持戒的时候,我们的目标是为了成佛的,不是为了得到人天有漏福报就算了。就是声闻缘觉,属于偏隅小乘,也不是我们要求的目标,我们是为了成就圆满无上的佛果。所以因地发心,我们发心持戒就是为了成佛的。所以“戒是无上菩提本”,持戒是成就无上佛果菩提的根本。

 “应当具足持净戒”,所以我们就应当要具足受持佛陀为我们所制的戒法。那么所谓的具足持净戒,什么叫做具足呢?有时我们发心持戒的当下,在持戒的时候,要轻重等持,执轻的戒跟重的戒要平等心守持。不要说:现在是末法时代了,我只持重戒就好了,我的轻戒就随便懈怠放逸。假如抱着这心态的话,你的重戒也保不住了。所以轻戒就是护持重戒的,所以我们轻重都要等持,才得到具足持净戒,轻重具足受持佛陀为我们所制清净的戒法。

 “若能具足持净戒”。假若我们能够轻重等持,具足受持佛陀为我们所制清净戒法的话,“一切如来所赞叹”,就是一切诸佛所共同称扬赞叹的对象,所以我们能够好好持戒的话,诸佛都称扬赞叹我们的。这是第一段的法语。

接着我们再录出第二段的法语,也不妨再跟着诵念,“欲见佛性,证大涅槃,必须深心修持净戒。”(众:和)。这一段录自《大般涅槃经》,它就说到“欲见佛性,证大涅槃”,想到照见佛性,能照见佛性,就是要去除所知障,证得大菩提。证大涅槃,就是要去除烦恼障,我们就能证到大涅槃。那么大菩提是智德,大涅槃是断德,也就是成佛的二转妙果,转所知障成为大菩提,转烦恼障成为大涅槃。

所以大菩提、大涅槃就是无上佛果,二转妙果,两种转移,微妙的果德。所以我们想要照见佛性,照见佛性就要去除所知障,成就智德。“证大涅槃”,去除烦恼障,证得大涅槃。

要怎么做呢?“必须深心修持净戒”。必须要非常深信之心,在因地发起甚深的信心,来修持佛陀为我们所制清净的戒法。所以,这首偈,这一段的法语,也就是解释前面六十华严“戒是无上菩提本”的道理一样的,都可以互相证明。

 还有记得在《佛遗教经》也这么说,也不妨跟着诵念。“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众:和)。这段什么意思呢?“汝等比丘”,讲到汝等比丘什么意思呢?因为比丘就是七众佛弟子的首领,七众的佛弟子出家有五众,在家有二众。出家的五众就是: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在家的二众:优婆塞、优婆夷。那比丘是七众佛弟子的首领,所以这里讲到,“汝等比丘”,意思就是你们比丘等七众的佛弟子们,要怎么样呢?“于我灭后”,“我”就是指佛陀,在我示现灭度之后,佛灭度是示现的,那么在这个世间示现灭度,但是同时又到其他有缘的世界去示现八相成道。所以佛入灭是示现入灭,在这个世间的众生,已度的已经度了,未度的也都作了得度的因缘。所以他就在这个世界示现灭度,而同时到十方有缘的世界去示现八相成道,又继续去度众生。所以于我灭后,就是在我示现灭度之后,要怎么样呢?“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应当要尊重、尊敬、贵重,要珍惜、恭敬,波罗提木叉——就是戒有三个名称,其中的一个名称。

 戒的三名是什么?回答:毗尼、尸罗、波罗提木叉。毗尼就着律法、戒法来讲的,它属于教法;尸罗就着戒行来论,它属于行;前面是教,毗尼是教,尸罗是行,波罗提木叉是果,果德。依照律教和好的行持而证得解脱的果德,所以波罗提木叉翻译叫作别解脱、别别解脱、处处解脱的意思。什么叫别解脱?我们持一条戒就得一条解脱,条条能持,条条都解脱。尤其我们众生有身口意三业之处的戒法:持身处的戒法,身业得解脱;持口处的戒法,口业得解脱;持意处的戒法,意业得解脱,所以称作处处解脱。那么再怎么保解脱?我们在因地能够好好持戒的话,保证我们将来能够得解脱,所以持戒那么要紧,多么地要紧。

 所以下头又这么说的:“如暗遇明,贫人得宝”。这什么意思?那么波罗提木叉就是佛的法身,还留在世间度化众生。就是戒德法身还留在世间,他的生身已经示现灭度,但是还留着戒德法身来度脱末世的众生,后来的众生。这种戒德法身能度脱两种的障碍,哪两种障碍?无明暗障,空无善根障。什么叫无明暗障?我们众生充满了贪瞋痴种种烦恼,这就叫无明暗障,也称作烦恼暗障。我们心中充满种种贪瞋痴的烦恼的话,就如同一个人处在黑暗的房室里头一样,不见光明,那就在黑暗的房室走动,一定会碰到桌子、椅子,其他东西,身体一定会受伤。那怎么走到外头?一片的漆黑的话就堕坑落堑。那持戒就如同在心中大放光明,就如同一个人在暗室,点起大的宝炬,火炬,那这整个房室就是光明的。所以经文就比喻“如暗遇明”,所以我们要好好持戒,因为堕到烦恼暗障,如同黑暗的房室遇到光明一样。戒德法身又能去除空无善根的障碍,空空,没有善根的这种障碍,所以经文就比喻“贫人得宝”,如同贫穷的人获得种种的珍宝,种种的财宝,那我们就受用不尽了,衣食种种的受用,没有欠缺。所以如同贫人得宝。

所以好好持戒是最有善根的,最有福德的。能够持戒,增长我们的善根,增长我们的福德。所以虚云老和尚他在临终也讲了,说:如何救佛法呢?最要紧的就是戒律,“戒”这个字,可见戒律多么要紧。所以戒律是我们整个教门的防腐剂,太要紧了。所以“当知此则是汝大师”。佛在世,我们以佛为师,佛不在世,我们就以戒为师。所以应当了知这个戒律就是你们伟大的导师,“汝”就指我们,伟大的导师。“若佛住世,无异此也”,就如同我住在世间,没有两样。佛在世,我们以佛为师,佛不在世,我们就以戒为师。好,这一段又过去。

接着《遗教经》来说了一段,也不妨跟着诵念:“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当持淨戒。勿令毁缺。若能持淨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淨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之所住处。”

这一段也出在《佛遗教经》,我们就解释,“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持戒,那是真正随顺解脱生死,成就无上佛道的根本。“故名波罗提木叉”,所以又称作波罗提木叉,保解脱、别解脱、别别解脱,处处解脱。

 “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因依止戒,我们好好持守清净的戒法的话,我们就能生起诸多的禅定。禅定有世间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我们念佛也是无上甚深微妙禅,念佛非常殊胜,也是无上甚深微妙禅。而这样,学习禅定之前,我们首先要持戒清净。在《小止观》——智者大师所作的《小止观》,他前面修禅定要有二十五种的方便,首先就是要持戒清净。非常要紧。所以大家能够持戒清净,才能生出禅定来。戒都持不好,心里有着苦恼了,你还能入定吗?入不了定。你持戒清净,心安理得,你就容易入定。所以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以及能够灭除苦恼的智慧。有智慧才能够灭除种种的苦恼。

我们心定,心定就心里无忧愁,然后心定入涅槃。心能够得到正定,他就入于涅槃,就是圆寂,不生不灭的境界。圆寂——圆满一切善,寂灭一切恶。这个叫做圆寂。所以,有般若智慧,我们才能灭除种种苦恼的境界,这是从那边来?从持戒来。从持戒,可以生起诸多的禅定,以及灭除种种苦恼的般若妙慧,你般若妙慧一生起,就能断种种粗细的烦恼。

 是故比丘,这里讲到是故比丘,就是代表我们整个七众的佛弟子,所以我们比丘等七众的佛弟子们,则应当守持、受持清净的戒法。勿令毁缺,不要使令有所毁破,有所欠缺。“若能持淨戒。是则能有善法”,说假若我们能够受持清净戒法的话,那么我们就会成就有种种的善法。那什么叫做善法?能自利利他的是善法,而自害能够利他的也是善法,这也能够有善法。这一世是如此,下一世也是如此,这才是真正的善法。大家看反面的话,自利但是害他,这个不可以做,是恶法。自害害他的更是恶法,这个更不能造作。所以,凡是自害但是能够利他的,这也是善法。自利又能利他的更是善法,这个从哪里来?我们好好持戒来的。

 而讲到持戒,像我们菩萨戒,就是讲三聚净戒,三聚净戒就是: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摄律仪戒就是要诸恶莫作,凡是戒条所规定的,我们都不毁犯,种种,比如杀生、偷盗种种的恶业,我们都不造作,这就能够诸恶莫作。把它修圆满,就能够成就法身佛。欲得摄善法戒,我们要广修六度万行,以欢喜心来造作一切的善法,而绝对不造作恶法,对于做善非常欢喜,生起欢喜心。那么修善法的“放下”,要有般若智慧配上去,使令所修的善法,成为称性无漏的功德。所以,这个就是摄善法戒,就是如此。摄善法戒,修圆满成就报身佛。

 这个饶益有情戒,止恶行善都是为了慈悲利益众生。另外,也要发起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慈,就是给予众生安乐的心,像佛菩萨对众生都是无缘大慈,这种慈,给予众生安乐的慈心,是没有任何条件的,不求名闻利养的,没有那么多条件,叫做无缘大慈。又得同体大悲,众生有种种的苦,我们超拔众生之苦,体得一切众生跟我们都是同体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我成佛了佛性没有增加一点点。我们众生妄想执著烦恼很深重,但是佛性没有减少一些些,佛性都是平等,平等的。

 所以,要慈,慈就是无缘大慈,发起同体大悲,众生的苦就是我们菩萨的苦,所以发心拔除众生之苦。体认众生跟我们都是同体的,所以要这么做。所以,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慈悲喜舍,喜,就是庆喜,庆喜欲度众生能够离苦得乐。又得舍,安住舍心,没有嗔恨,没有贪欲,无怨,没有怨恨,没有苦恼,自己发起这种舍心,随令众生也安住在舍心。像佛陀他在讲经说法的当下,有人很欢喜,爱听,佛陀心里是如如不动的;有人不听了,离开了,佛陀安住舍心,他也不会苦恼,他就能安住舍心。

所以慈悲喜舍、富饶利益众生,而且要行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来富饶利益众生。假如你布施摄,用财、法、无畏布施给众生,众生缺乏财物布施财物,缺乏佛法布施佛法,众生有怖畏,你布施无畏。比如众生遇到盗贼来抢,想要杀害他,你有能力制服了盗贼,使令被害的众生得到无畏,这个就是无畏布施。接着布施爱语。爱语,讲一切富饶利益众生的话,爱护众生的话,能够防止众生造恶。劝勉众生作善,富饶利益众生,这是爱语。接着利行,接着有同事。利行,做种种的善法来利益众生。同事,也有着菩萨示现跟众生做同样的事情,但是事情比其他众生做得好,来度化众生。这属于同事摄。所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修四摄法,饶益众生。这个就是饶益有情戒,你把它修圆满在果地成就应化身佛。

 所以因地是三种戒,果地就成就三身的佛果:法身、报身、应化身,所以持戒多么的要紧。所以这里说,“若能持淨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淨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假如因地你没有守住清净的戒法的话,诸多的善法功德,都不能够生起,“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之所住处”。所以我们应当了知,一段恭录自《佛遗教经》。

 接着我们再录出一段《行事钞》,宣祖的《行事钞》就这么说,也不妨跟着念:“夫三宝所以隆安,九道所以师训,诸行之归凭,贤圣之依止者,必宗于戒。”

 “夫三宝所以隆安”,夫就是发语词,三宝就是佛法僧三宝,它之所以能够兴隆、安定、发扬光大,靠什么呢?必宗于戒,必定要宗仰、依止于戒法,所以我们好好持戒,注重戒律,这样能够使令我们三宝发扬光大,非常兴盛,也安定地发展下去。

“九道所以师训”,九道就是九法界,除了佛法界之外,九法界。那为什么说只有九法界,而没有讲到十法界,佛法界就没有讲。因为佛是持戒最清净的,持戒最清净庄严的,所以戒法制不到佛法界。其他九法界的众生都有过失,多多少少的过失,所以戒法都能制到他。就好比等觉菩萨他还有生相无明,一品的生相无明未破,所以还不能究竟成佛,所以还有微细的过失。那菩萨戒法就是起心动念就入于犯窠,所以菩萨戒可以对治它,对治等觉菩萨的过失。那其他更不用说了,其他六道众生,烦恼恶业都是满满的,更是需要戒法来对治。所以说夫三宝所以隆安,九道所以师训,也是最后一句必宗于戒。九法界的众生,所以要作为导师,作为教训,必定要宗仰依止于戒法。换句话说,用戒法作他的导师,用戒法作他的教训。

 “诸行之归凭”,诸行就是六度万行它所皈依凭靠的,也是最后一句,必宗于戒,必定宗仰、依止于戒法。“贤圣所依止者”,必宗于戒。贤圣有小乘的贤圣,有大乘的贤圣。好比小乘的贤圣,小乘有七贤位,三个外凡,五停心观,别相念处、总相念处,这个是三个外凡。又到暖、顶、忍、世第一,四个内凡,合起来叫做七贤位,小乘的七贤;然后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是四圣位;与大乘比较来讲,十住、十行、十回向叫做三贤,十地以上,十地有十圣,所以叫三贤十圣。那讲到圆教,圆教初住以上就是分破无明,分证法身,所以就是圣位了。在初住以前就是贤位,所以一切大小乘的贤圣,他所依止的必定要宗仰、依止于戒法。给大家录自《行事钞》。那我们讲持戒就先讲到这。要讲是很多的,讲也讲不完的,我们就择要地提出几则法语来说就行了。

 接着再讲到念佛,我们就简单先讲一首偈颂,再看时间,有的话就讲两首偈颂,没有,就一首偈颂就行。那不妨跟着一起念:“修净贵全三妙方,信深愿切念诚庄。摄根净念如忆母,毕竟当来归故乡。”

 好,我们就来解释“修净贵全三妙方”,我们修持净土念佛法门,最可贵的要记住三种微妙的方法,有三种。哪三种微妙的方法呢?第二句第三句就说出来了:我们信要深,愿要切,念,念佛要怎么样?念诚庄,还要“摄根净念如忆母”,这个就是行。

所以信愿行就是念佛的三资粮,资粮就是如同我们要出国要准备资粮,或者其他菩萨发心帮我们准备资粮,我们才能到达目的地。我们将来要往生极乐世界也要准备资粮,而往生极乐世界的资粮是什么?信愿行。蕅益大师说: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念佛功夫的深浅。大和尚也常常为大家开示。那么我们能不能往生,靠有没有真信切愿。我们念佛将来往生品位的高、低、深、浅,就是念佛功夫的深或者浅,念佛功夫深,往生品位就高;念佛功夫浅,往生品位就低。所以第一信要“深信深愿切念诚庄”,信要深,绝对,修了这个法门,绝对不怀疑,不怀疑。你有怀疑心,念佛就没有力量,你有怀疑心,你发不起恳切的愿,念佛更没有力,那怎么能往生?

 所以信要深,真实不虚,能发起的要非常恳切。愿的内涵,要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娑婆世界有种种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阴炽盛,八苦开出无量诸苦,苦不堪言,所以我们要厌离。极乐世界有种种殊胜微妙的安乐,因为往生极乐世界,十方世界的念佛众生,往生到极乐世界去,都成为不退转的菩萨,全部哦!全部都是不退转的菩萨。圆证三不退,圆满证得三种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位不退,不退入凡夫地;行不退,不退入二乘地;念不退,念念流入萨婆若海。萨婆若海又叫一切种智海,就是一切种智。佛的智慧,就是一切种智。所以全部都是,十方世界念佛众生往生到极乐世界去,全部都成就不退转的菩萨。

 所有不退转的菩萨,大多数,其中多有,有大多数成就一生补处的地位。一生补处就是等觉菩萨的地位。那少部分的到哪边去了?少部分还没有成就等觉菩萨,但是他已经成就无生法忍,就有能力分身十方世界,度化有缘的众生去了。而大多数都是在极乐世界成就等觉菩萨的地位。而等觉菩萨的数目太多了,不是普通的数目能够算出来的,只能用无量无边阿僧祇来宣说。无量又无边的阿僧祇,那一个阿僧祇的数目有多大呢?现在就说一下,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一千加八个万,加一个兆,就是一个阿僧祇。你看,阿僧祇就是前面无边,无边上面又无量,简直数目太大了,真是这个不可宣说了。

而且极乐世界非常清净、庄严,有七宝池,八功德水,七重行树,七重罗网,黄金铺地,或者是七宝为地,黄金为堤,种种。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我们想要穿怎样的法衣,自然加在身上,不假裁缝,不必修改过,不会说衣服太宽了,太窄了,还要修改过,不劳修改过的。而且思食,想要吃的时候,七宝钵器,自然现前,不劳洗拭,不必洗碗筷也不必洗钵了。所以诸位想不要洗碗筷、洗钵了,就好好信愿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你不必再洗钵了,不必洗碗筷了。

 所以我们信要深,而且发起恳切的愿,厌离娑婆种种苦,欣求极乐种种殊胜妙乐。记着!依信愿就引导你的修行,而行有正行、助行。助行就是刚才讲的持戒,就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要饶益众生,就这样。然后,正行就是执持名号一心不乱,那怎么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下头就讲到,我们念佛要念诚庄。念佛要具庄,庄就是恭敬的意思。至诚恭敬,印祖说:“妙妙妙妙”,连续四个“妙”,太殊胜了。所以念佛要至诚恭敬,还要怎么呢?摄根净念,“摄根净念”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我们念佛的时候,由我们的忆念,至诚恳切地念起。舌根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那么出声念就耳根听,默念,心听,心念就心听,但是要紧的——我们都要听得清清楚楚。这表示你当下没有妄想杂念,也没有烦恼念,你这样子做,身根就会做到正持,走路也是正持。眼根也不东张西望,鼻根唯嗅佛香,而念佛就能嗅闻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所具的法身香,万德洪名的法身香,好好地嗅闻自己念佛的阿弥陀佛的法身香,所以我们都摄六根来念佛,那决定很少有妄想杂念。那个没有妄想杂念,叫做净念,净念要紧的,要相续不断,叫做净念相继。那这样子,得三摩地,斯为第一。“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在三昧当中,念佛三昧最为第一,所以念佛也是无上甚深微妙的禅法,那么的要紧,所以要摄根净念。

 还要怎么呢?——如忆母。阿弥陀佛是法界众生的大慈悲母,阿弥陀佛常常念着我们——法界众生的子女。而我们法界众生的子女往往不肯念佛,念到其他的妄想杂念,念到烦恼念,而不安住在佛的万德洪名的净念上头。所以要如忆母,所以我们要转变,阿弥陀佛常常忆念我们,而法界众生的子女也要常常忆念阿弥陀佛——大慈悲母。那这样子母子自然感应道交,如同磁石吸铁,天性相关一样的,所以叫做“摄根净念如忆母”。那能够这么下功夫,你有深信,还能发起恳切的愿,又能好好念佛,那“毕竟当来归故乡”,毕竟在将来能够回到极乐世界的故乡去,那就太殊胜了。

祝愿诸位都能好好持戒念佛,信愿念佛,将来都能往生极乐世界。

202459日晚

开示于东林祖庭香光讲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