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3日 星期六

會性法師 修行要旨

 


會性法師 修行要旨

     暑假,會性法師為大專明倫講座,開示一段蕅益大師的法語──「持戒為本,淨土為歸,觀心為要,善友為依。」下文乃 會公對這四句話開示之內容。

  會公對大專同學們,齊聚台中蓮社修學佛法,甚感歡喜。並引金剛經言:「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以此讚嘆同學們多生多劫來,在佛法上種下深厚善根,才有此因緣,發心學佛。

     持戒為本

繼續閱讀請點選下面這個數字                               [23.12.23]

  為佛弟子,無論在家出家都要以佛制定的戒法,為修學的根本,戒的範圍很大,不妨從初入門的三皈依開始,慢慢進步學習。在家戒總不出三皈、五戒、八關齊戒以及在家菩薩戒;出家則有沙彌十戒、比丘的二百五十戒、乃至菩薩大戒。修學佛法,對戒律應當有個大概的了解,皈依三寶之後,除了研究佛法以外,還得有解有行。也許各位不曾受戒,但於解行當中,要由五戒做起,隨分隨力的學習。

  五戒的前四條又叫性戒,在世間法上,雖未持戒,違犯了仍然有罪。比方說殺人,國家法律定得並不輕,甚至可能至於死刑。而偷竊強盜者,則犯了偷盜戒,如果懂得佛法,其實沒有人願意作小偷,更何況強盜土匪。又在家弟子有夫有婦,邪淫戒應該還容易受持。不過有人說,妄語戒很難持,尤其是作生意的人,但假使能夠「不二價」、「童叟無欺」,人人都知道你的牌子,又何必妄語呢?飲酒戒也是一樣,交際應酬或許免不了喝酒,不過可以慢慢練習,盡量少喝,能夠把酒斷掉當然最好。

  這五條與儒家五常相通的地力很多,雖然看起來簡單,做起來卻得下功夫。戒法,從日常的行住坐臥四威儀,乃至為人處世,都要按照佛制如法去做,才算是真正的如法持戒。若論在家戒,即使戒條再多,都只是用來保護五戒,令不致違犯的;而出家比丘與比丘尼戒,也是以五戒為根本。總之,講到微細處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假如有心研究戒法,不妨先看學佛行儀這本書,書中對於三寶的恭敬,以及在家居士該怎麼做,都有詳細的介紹。

  有些人以為學佛就要出家,原因是出家才能成佛。其實並不是這樣,佛有四眾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後二者翻成中文是近事男、近事女,意思是親近奉事佛法僧三寶的男眾女眾;而出家眾的任務,「弘法是家務,利生是事業」,按照佛的制度,其本來的目標在於住持佛之正法、續佛慧命。佛既有四眾弟子,可見並不是學佛就要出家,而且教團的組織當中,在家眾比出家眾要愈多愈好,就好橡天主教的神父一樣,他的教徒相當多,但並非信教就要當神父。「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之所能為」,如果自覺真能住持佛的正法,有這個願力、能力,出家當然很好,可是不要誤會,以為每個人都要出家。

  真能發心出家的人其實不多,只是有些年輕人,初聞佛法道心猛利,馬上就想成佛了。事實上,釋迦牟尼佛修了三大阿僧祇劫才成佛,一般人怎麼可以「吃了三顆黃豆,就想上西天」呢?世間的觀念,以為學佛兩天便能夠成佛,於是就要出家了,實則沒那麼簡單,我出家到現在已過了四十幾年,不但還沒有成佛,仍舊跟以前差不了多少。學佛不是那麼容易的事,這幾十年下來,只是在佛經教海裏打了幾個滾,佛法上稍微多懂了一些,論修行卻不是那麼容易,我也有念佛,得到受用的卻不多,更談不上「一心不亂」啊!優婆塞戒經裏也說,先把三皈、五戒乃至在家菩薩戒做好,資格夠了,而且有願力住持佛法,有能力講經說法、弘法利生,才可以出家。從發心起,到能夠把在家菩薩做好,恐怕要三、五年乃至七、八年的光景。

  出家的功德固然很大,卻不可以隨便這麼做,佛法戒律裏有許多規定,如果其中有一條不合格就不准許出家,例如父母不同意,則不合乎規定。現在一些年輕人出家,有可能會和事實相違背,尤其是大學生,常因此惹得家人反感,弄得佛教界也很不好,甚至打起官司來。所以出家得看個人善根、志願,以及多方面關係的考慮,最好三思而後行。出家是做人天師表,如果沒有相當的能力與道德學問,便沒有辦法住持佛的正法。

  總之,學佛以持戒為本,應當要懂得佛的戒彿。雖然末法時代不能一一做到,但可以隨分隨力去做,最起碼應對戒律恭敬,尊重持戒的人。

     淨土為歸

  「蓮社」所修為淨土法門,此法門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乃依據三經──觀無量壽經、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與往生論等所說的修行法來教人念佛。念佛有實相、觀想、觀像以及持名四種方法。其中最普遍的是持名念佛,亦即念「阿彌陀佛」的名號。

  佛所說八萬四千法門,門門可以入道,皆能斷煩惱了生死。假使不能斷煩惱了生死,就不算是真正學佛,這在娑婆世界不容易做到,一旦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與諸大菩薩,就容易得多了,這等於出國留學一樣,可不要以為是去享樂。時當末法,法門雖多,但很多都不是我們能力所及,最容易應該是念佛法門,印光大師說,上上根不能超過他的範圍,而「下下根亦能臻其域」。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先參德雲比丘,便是教修念佛法門;五十三參滿了之後,普賢菩薩亦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由此可見從初發心到圓滿佛果,都離不開這個法門。所謂「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試看雪公老師所作「當生成就之佛法」,便可以了解個大概。  修行以念佛為歸,如果你是念佛根性,請好好修持,不要腳踏兩隻船,這個法門做做,那個法門也學學,到頭來恐怕「十學九不成」。善導大師說,若就解門而言,一切法門無不當學,所謂「法門無量誓願學」;若就行門來講,則當一門深入,所以大師一生專弘揚淨土法門。不過,也可選擇一門作為主修,兼行其他法門作為助修,如兼念觀音或者讀經,只是要注意一點,知道何者為主、何者為助,不可以「雙管齊下」、齊頭並進。

  諸位應當體認,末法時代修行法門以淨土為歸。(因為講座開有阿彌陀經這門課,故不多做發揮。)

    觀心為要

  「觀」為觀照,也就是所謂的迴光返照。第六意識不時在六根門頭跳進跳出,好像「獼猴跳六窗」,如同房子裏面有一隻猴子,看見窗外有光,便在六個窗戶間跳個不停,沒有一秒鐘空閒。因此形容打妄想,叫做「心猿意馬」,這一念心就跟猴子一樣,經常在那裏跳六窗,所以眼見色便貪愛、耳聞聲也貪愛……乃至意知法仍貪愛。而學佛則勿令心向外奔馳

,要迴光返照,觀照自己。

  禪宗參禪叫做「照顧話頭」,觀照自心也要像參禪的比方一樣,如同貓捉老鼠,不讓老鼠跑出來,一出來就抓;又好像牧牛人,不讓牛到別人田裏偷吃禾苗。如此學佛,主要是在心地上下功夫。佛法總不出戒定慧三無漏學,第一條持戒為本,是就戒而言,此所謂修觀、觀心,則在於修定,其實一切法門都在求定,念佛「一心不亂」也是定。

  能夠時常觀照此心,叫做「觀心為要」,懂得觀心的人,自己用心下功夫,不會向外馳求,要是有神通、放光之類的傳說,講得再多也不可以相信。神通在佛法上不但不重要,而且若在斷煩惱之前得了神通,還會拖累你不能達成了生死的目的。只要斷煩惱便能具有神通,但即使世尊在世也不隨便顯神通,只有破外道,在萬不得已時才用,釋迦牟尼佛平日仍舊和別人一樣上街托缽。其實印度許多尊者都有神通,佛卻不准弟子們使神通,有一次賓頭盧尊者為了別人供養的金缽,無意間現了神通,佛便呵斥他,不讓他入涅槃,令其留在人間應供,一直到彌勒佛出世。中國歷史上許多高僧大德也具有神通,但只有在確實需要,於眾生有大利益時才用。由此可見,假如有人宣傳他得了神通、能夠放光,這不是真佛法,不要隨便接受。

  佛法講究的是平、實兩個字,所謂「平常心是道」,學佛必須一步一步慢慢來,不可以邋等。假使有神通的傳說,就當他是演戲好了,可以去看戲,但不可跟著演戲。楞嚴經裏面,佛有四種清淨明誨,第四講到大妄語罪的地方,說得很清楚。但是「好奇務怪」為人之常情,於是某些外道出國一趙,回來便自稱活佛,招攬許多信徒。其實「活佛」的名稱原本來自西藏,相當於中國「法師」的稱呼,要是聽了活佛就著迷,恐怕不是皈依三寶,而是隨著外道學習。我說的話請仔細思量,因為我們要學習觀心,不能拿這些作為榜樣。

    善友為依

  所謂「善友為依」就是親近善知識,這一點在末法時代很難求得,除非具有擇法眼,否則一聽到人稱活佛便跟著相信,卻得不到真實受用。

  即使密宗的「即身成佛」,還未必能達成到像釋迦牟尼佛這種佛,二千多年來也沒有看到像世尊一樣成佛,一樣度眾生的例子,其所成之佛恐怕連「名字即佛」也未到,仍是「理即佛」。理即佛者,意即眾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可作佛,古人所說:「動靜理全是,行藏事盡非,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就是理即佛的情況。像蕅益大師的程度,是「名字即中真佛眼」,大師連觀行即佛都不敢自稱,只是說自己到了名字即的地位,可見我們仍舊是理即,只可說是「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而有些活佛也只能算是理即佛而已。世間上也有人拿「佛」做名字,也有人姓陳名羅漢,或叫做李和尚,當然活佛兩個字也可以當作名字看待。

  印光大師於文鈔中常說──「末法時代善知識難遇,最好以佛法為善知識。」既然以經律論三藏做善知識,所以應當多看古人的教典,而現代則由於寫作、印刷容易,雖然講佛法的很多,卻良莠不齊,正如蕅益大師所說:「師正法不師象法,學古人不學時人。」佛法有正、象、末三個時期,當以佛的正法作標準,也就是以聖言量為準,諸位聽開示亦應與三藏比對一番,合則取而受用,若與聖言量不合便不可接受。看書也一樣,因為古人是經過實在的體會才著書立說,而時人若未到了生死地位,見解容易改變,所以才說「學古人不學時人」。總之,善知識很難遇到,選擇時應以經律論三藏為標準。

  另外,學佛當以正知見為先,許多人學了一輩子佛法,卻不具正知正見,這是很危險的一件事。八正道中第一條就是正見,若有正知正見,必定知道世間有善有惡,也了解世間有業有報,既然知道了因果業報,也必然能夠了解有前生與後世。懂得三世因果的道理,才不致為環境所轉,這一點非常重要。

  只要懂得佛法,就能夠把佛法融會在平常日用中;若具有正知見,學佛便不會白白繞圈子。然後從三皈五戒做起,對於從事正當職業的人來說,佛法與工作、生活一定配合得上。希望各位多研究教理,有解有行,以解導行,才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受用。

  今天就講 這裏,諸位發心學佛,在讀書的餘暇,要多研究佛法,因為有「解」才能「行」得正確,大家要特別注意這一點。如是因如是果,現在能得到身心自在安樂,將來可以斷煩惱了生死,乃至究竟成佛。最後恭祝諸位得大智慧。

(明倫月刊209期         轉載自東海覺音學刊)

https://dharma-yinlung.blogspot.com/2020/06/blog-post_23.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