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又走在歷史性的十字路口嗎?
https://www.bcbay.com/news/2023/08/10/big5/871211.html
臺灣又走在歷史性的十字路口嗎?
在當前緊張的國際情勢中,臺灣的安全與未來成了全球矚目。而在 400 年前,荷蘭東印度公司也剛剛站上臺灣,讓這座島嶼躍升成為大航海時代的壹個亞洲據點。疫情後鉅變的全球化與供應鏈重組,跟大航海時代的歐亞接觸相比,不可同日而語。然而,人類文明的演變是否依循著黃金時期貪婪與掠奪的思維,還是會因為經歷過殘酷而深刻反思呢?
今天生活在荷蘭、臺灣與加拿大的人,我們要如何面對殖民統治遺留下來的傷痕?
在阿姆斯特丹最古老的建築 Oude Kerk 教堂(始建於1250年)的入口處有壹段話:“今日的藝術是明天的文化遺產(Today’s art is tomorrow’s heritage)。”轉型成藝術展覽空間的老教堂,連結了過去、當代與未來,這似乎也是很多當代藝文工作者的使命。從壹個社區的文化活動出發,臺灣文化節除了提供民眾熟悉的文化體驗外,也滿足有求知慾的好學族群,但更重要的是企圖豐富加拿大多元文化中缺乏的深度互動與連續性。
繼續閱讀點選下面選下面這個數字 [12.8.23]
世界對臺灣的認識,有很長壹段時間都停留於大中華論述。任何的討論很容易就成為政治上的口水。四百年前東印度公司在臺灣的那段歷史,更曾經被刻意隱藏。
鄭成功的多元身分是否被說得太過簡化?
荷蘭國王正在為前人的奴隸政策道歉,當時被當成苦力遷徙到臺灣的明朝人與到北美挖礦造鐵路的清朝人待遇是否相似?殖民者及所謂的拓荒者,他們對待當時的原住民又是如何?加拿大政府在對原住民寄宿學校道歉,當它也在反思過去排華和人頭稅等歧視性政策時,認識臺灣辣ㄌㄚ史是否也可以作為壹種借鏡?畢竟這段歷史是許多加拿大華人都不熟悉的過去,將心比心,或許就會對臺灣有另壹種看待的角度。
去殖民化(解殖)是壹個在華語世界裏不是常有的話題,但是這卻是壹個西方世界,包含加拿大,非常重視的壹個議題。在臺北的故宮博物院,溫哥華博物館,多倫多皇家安省博物館及阿姆斯特丹的荷蘭皇家博物館,他們代表的是過去威權與殖民者的象徵,還是當代普世平等與多元的價值?
他們是在歌頌歷史的“偉人”還是積極的認識人類文明演進的“足跡”? 女性的地位,從裹小腳的傳統,男人性慾或是家庭生育的工具,到今天臺灣有位女總統的事實,臺灣社會的脫胎換骨與其他華語世界的不同是不爭的事實。而在加拿大社會的平權(Equity)、多元(Diversity) 及包容 (Inclusivity) 的政策下,融入主流 (Assimilation) 的概念是鼓勵移民及他們的後代放棄自己的認同去呼應主流的樣貌嗎?
深入了解歐洲移民與亞洲移民在加拿大的不同經歷也是臺灣文化節與荷蘭對話所帶來的好契機。
四百年前,臺灣的原住民沒有電音文化;但是美麗聲音的保存是可以永續的。荷蘭是當代的電音文化的大國,在加拿大的臺灣文化節試著讓電音成為欣賞彼此的平臺。在臺灣,所謂的國樂是代表著來自中國的傳統音樂,它不但也在臺灣長出了自己的樣貌,它也將在加拿大與來自不同地區的傳統音樂的喜愛者分享彼此的故事。臺灣文化節的精神不再是追求人數上的虛榮,更在意的是那些有心參與的個人或團體裏,他們真心的感受臺灣的不同也因此而喜愛上臺灣文化。
自從2016年起,臺灣文化節轉型了,從亞洲對話到今天的世界對話;臺灣文化節希望不只滿足民眾對活動的期待,而是探索這個多元社會更需要的理性對話。
【關於溫哥華臺灣文化節 TAIWANfest Vancouver】
臺灣文化節是壹個以“臺灣”為名的文化交流平臺,每年於溫哥華市中心舉辦已超過 30 年。不專註於說臺灣的故事,活動的核心思維是透過每年的主題設定與特定國家及加拿大進行三國交流,讓臺灣社區成為壹個加拿大多元文化的促進者,連結臺灣文化與加拿大的主流社會及各族裔。
2023 年,臺灣文化節與荷蘭社區合作,以“福爾摩沙的自畫像”為主題策展。自大航海時代說起,連結歷史與當代社會,就去殖民化、遷徙和身分認同等面向策展。大航海時代讓歐洲國家開始遠洋航行,東西方文化密切交流,人類遷徙變得劇烈且頻繁,同時也帶來了殖民主義。在荷蘭總理呂特向殖民與奴隸政策道歉之際,邀請臺灣社區、荷蘭社區及加拿大社會共同反思,重新凝視自己的自畫像。
時間:2023 年 9 月 2 - 4 日勞動節周末
地點:溫哥華市中心固蘭湖街(Granville Street)及週邊劇院場館
游客 2023年08月11日 11:38
台湾人不要迷恋中共地狱国市场,更不要贪婪去赚中共国的钱,相信中共流氓政权的任何话语,必将死无葬身之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