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終關懷與安寧照護
【宗教師培訓課程精華-藏密佛教的生死觀】
https://www.sangha.tw/OnePage.aspx?tid=281&id=216
講師 / 南卓仁波切
它含概了千萬種不同方法,用來指導我們如何對治
影響心理與身體安樂的障礙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密續的教法遠在二千五百年前,釋尊的時代就已經存在了。佛陀的教導,在梵文中稱為佛法,其內涵就是讓我們能離苦得樂,它含概了千萬種不同方法,用來指導我們如何對治影響心理與身體安樂的障礙。這些教導都存在於顯教及密教中;顯教是經乘、密教是密乘,其間雖有所區別,但兩者的本質「自性是佛」都相同。佛教之教義開展眾生本質平等無二的精章,以慈悲和智慧貫徹一切法義。後隨眾生根機不同;流傳過程中分出不同流派,若以教義作重要區隔,可分為小乘、大乘及金剛乘。小乘中重要流派有大眾部及上座部及較後期的說一切有部,目前多流傳在東南亞如斯里蘭卡、印尼等地,大乘方面則略分為中觀派、瑜伽派(唯識宗)及如來藏系,現多傳於中國等處,金剛乘的流傳從初期的秘密教授到普傳,都屬於印度佛教較後期階段,約
可分為無上部瑜伽教授(文革前幾乎僅存於藏族之範圍、西藏、青海、西康等地),隨藏胞的流亡,目前使其成為全世界性教派,下三部瑜伽則以日本東密為主。
繼續閱讀請點選下面這個數字 [31.5.23]
仁波切談生死觀
在聽聞一切佛法前,都應先發菩提心(菩提心戒乃一無價勝妙之寶,十方三世諸佛成就,皆由此圓滿。誠如寂天菩薩所讚嘆「猶如最勝冶金料」),為了等虛空無量無邊的眾生都能究竟趣入離苦得樂的佛果來發心,而後聽聞法要。並不斷觀修我們有暇滿人身寶,又生於南瞻部洲,各自能遇到有緣的善知識、並從其聽聞佛法;以如是在時間、地點、善知識都圓滿具足的狀況下而升起清淨修持之心。(人身寶有「八有暇十圓滿」,沒有生在「八無暇」的狀態下,就叫八有暇,因為在「八無暇」中–地獄、餓鬼、旁生、邊地、邪見、長壽天、不值佛世、瘖啞–沒有機會去修行)。而我們能生於南瞻部洲是因為我們有好的因緣俱足、無大病苦、又值遇善知識可資依止,我們應善加應用我們的暇滿人身寶行善去惡、並不間斷思維、精進修持,以免墮入惡趣、流轉於六道,這是我們佛教徒應做之首要。釋尊為了調伏眾生的煩惱,開示了八萬四千法門,對治各種煩惱的方法是不可思議的無量無邊,亦各有一定的功用;於現今對全部口訣若要如實的全修,實不可能;而針對生死的看法,在佛法中有提到六種中陰境界的教授,因一生的修持會影響我們將投生於惡趣、善趣或轉生淨土,為避免墮入惡趣、而能轉生善趣、更進而轉生淨土,最好的方法就是了知六種「中陰」境界,以下就此六種中陰來說明生死觀。
一 、 生後中陰
每一位有情眾生「生於世間後至死亡前的階段」,現在我們每位所處境界即是。在此時間,我們要常深入思維「無常」,我們在世時所作的一切活動,諸如積聚財富、成家立業等等,於死亡來臨時一如針線般無足輕重,唯有「業」隨生死流轉。而死亡來臨又無一定,譬如國王有很大的權力,卻無法下令死亡不來臨;有一頓沒一頓的乞丐也不一定很快就會死,或許活得比國王還要長久。故死亡來臨不限財富多寡、老少秩序、能致死的原因多、而茍活的機緣少、皆有如夢幻。我們當警惕思維一切世間法對於來世或究竟佛果無所助益,應不放逸而精進地修持。
二 、 睡夢中陰
指的是「晚上睡著至隔天早上醒來這段時間」。除了時間長短不同外,其與死亡中陰類似,一切色、身、香、味、觸、法皆往內收攝,有如死亡一樣而陷入無意識狀態。不論我們在夢中遭受任何覺受(快樂或痛苦),都虛幻如鏡中呈現的相,並非真實,因此要體悟幻夢無常,甚至於在夢幻中持續修習佛法。
從入禪定至未出定,心住於平等住狀態這段期間謂之。心住於平等住如晴天虛空的呈現、如無風浪之湖面、心處於撼然不動狀態,禪定時可以解除一切苦痛。
四 、 死亡中陰
受到致命的病痛到死亡結束這段期間。當死亡來臨時,有諸多痛苦與恐懼,不論我們生前做了些什麼、有什麼親眷、積聚多少財富,都帶不走;惟有生前自己所作的業如影隨行。對於我們凡夫「死亡中陰」是很重要時刻;若不捨今生所有,執持如夢如幻的覺受,就會受無名風習牽引流轉於輪回中;死亡前對三寶一心祈請、行持六波羅蜜及修持頗瓦遷識法(除了念佛往生法外的另一往生捷徑法門,頗瓦的意思是『意識的轉換』、認證我們的中脈是道路、認證我們的意識是旅行者及認證佛土是目的地,在頗瓦法修行中,所祈請的中心是阿彌陀佛),以善力引導往生善趣甚至於佛國淨土。
在死亡的那一刻,我們就進入此階段。死亡發生後,錯過認知子母光明,而至文武百尊顯現之時,稱作「法性中陰」。面對這些報身佛的顯現,凡夫無法認知,執為牽引墮落的閻羅,因生恐懼,意識從身體諸門遁出,自此身心完全分離。意識隨意識所幻化出之細微光身便在世間遊走,仍能感受冷熱飢渴之苦。死後心的任何痛苦與恐懼亦如夢境般,唯有在世時了悟佛性的禪修者,方能了解而不受無名業力牽引。
六 、 生有中陰
錯過了認知文武百尊,凡夫便將隨善惡業之力而再次生死流轉,此時是拔度亡者最後最重要的時刻;集百人念佛,便猶如集百人之力拉拖一位溺水者上岸,因此在這一時刻,死者眾親友更須以清淨心為死者祈請三寶,將善力回向死者,以期依此三寶之力,救度亡者。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果華記錄整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