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5日 星期四

1950年代的小兒科診所

 景福醫訊 20152月第32卷第219-21

jff_mgz_m32-02.pdf (jingfu.org.tw)

http://www.jingfu.org.tw/doc/jff_mgz_m32-02.pdf?P_MID=MGZ102008002

周照芳: 1950年代的小兒科診所

繼續閱讀慶點選下面             [5.8.21這個數字]
1950年代的小兒科診所

周照芳

    家父畢業於台北帝國大學醫學專門部,在日治時代昭和期間,我出生四個月就開始在新竹市當時相當熱鬧的北門街開診所,先看內科及兒科,兩年後搬到西門街擴大空間。因病人太多,診所空間不夠,停看成人內科,只看小兒科。家父診所在日治時代叫醫院,有收住院病人的才叫病院。所以家父的診所掛牌「周小兒科醫院」。為了方便及省錢,住家與診所相連接。

   1950年代,家家戶戶都以人丁興旺為目標。光復後為了反攻大陸,需要兵力,鼓勵增產報國。多子化,加上醫療及經濟都不好,小孩病痛就多。戰後衛生不好,傳染病多,家父從清早忙到半夜,怕病童等太久,中午只小睡半小時。夏天每天上百位病童,加上家屬,可謂門庭若市。門口的涼亭,也擠進了玩具攤、冰棒攤、豆醬杏仁茶等攤位。常有我們家的親戚朋友帶著病童擠到客廳候診,還好中間還隔著供奉菩薩及祖先牌位的神明大廳,才進入起居間;在菩薩及祖先的保佑之下,我們六個小孩都能平安長大,不被傳染。

   當時的診所都是單獨開業,也大都與住家相連,雖然方便,但住家也會受到一些干擾。家父嚴格規定,不可擅自往診所跑,任何東西掉在地上,吃的食物、不能洗或消毒的東西,一定要丟掉。竹筷金屬湯匙,一定要煮沸消毒,煮開五六分鐘,放涼後才拿出來使用。回家一定先洗手,便後也要洗手。尤其有事到診所,走回住家,更要洗手。吃東西吃飯前也要洗手。從小養成我們洗手的習慣。家父常叮嚀我們,診所病童很多傳染病,很容易傳到我們家,所以洗手清潔消毒很重要。

   我們家診所雖然沒有住院病床,但常常半夜病童高燒不舒服,父母親仍會抱來敲門看診。我們全家常半夜被叫醒。爸爸與訓練過的代用護士,只好起床處理急診。雖然相隔不遠就有省立醫院急診室,但常沒醫師值班或生手值班。有時爸爸為了利用省立醫院急診設備,陪著病童及家屬,到省立醫院,自己急救病童後再交給省立醫院。爸爸實在很累。早期也看內科時,半夜被吵醒,病人在家無法搬動,爸爸只好坐人力車往診。遇到貧窮人家,不但不收診療費及藥費,還自己出人力車費。

   爸爸的診所病人多,戰後大家貧窮,尤其鄉下人更窮,更付不起醫藥費,欠費的一堆。爸爸都交代不可催繳,他很慈悲,農曆過年前,就將欠費的帳單燒毀。而很多窮人家,過年過節時 ,都會省吃節用,送雞鴨魚菜來。我們家雖然不養雞鴨,可是經常在後院裡有公雞叫,母雞生蛋,滿熱鬧的。

   有一次病童媽媽拿錯藥,爸爸當天下午停診,由護士陪同,坐火車到苗栗鄉下,一大片田中間,找到「三塊厝」的病人住家,換回藥品,給他正確藥物。

   當時結核病盛行,還有其他傳染病,爸爸為了要減少我們被病童感染的危險,除了要我們養成洗手刷牙等衛生習慣外,也非常注意營養均衡,蛋白質及維他命等的補充;並鼓勵戶外運動。非常注意體重,不能瘦。尤其注意我的健康,因為有扁桃腺肥大,一感冒就發燒約一週,所以特別要我多吃,尤其喜歡吃雞腿,每天要吃一枝。到了幼稚園體檢比賽時,得前三名健康寶寶;獎品是很多日本製的鉛筆,漂亮的鉛筆盒及墊板,一直用到四年級需要買新鉛筆時,才發現台灣產的鉛筆會割紙刮紙,很不好寫。才知道我因健康寶寶獲獎的鉛筆多好寫。

   爸爸也認為要提高免疫力,除了營養好還不夠,還要戶外運動,除了每天走路上下學,曬曬太陽之外,每週日一定帶我們小孩子們做室外運動。診所只有週日下午休診,常常我們由媽媽帶著先出發,爸爸伺機有看診空隙,才從後門溜出,坐人力車趕來與我們會合。暑假常到新竹南寮海水浴場沙灘賽跑,或海邊玩水撥水。寒假或週日下午,就帶我們去動物園走走,認識動物。或到公園散步,曬太陽,增強體力,增進健康。

   自從我們入學後,爸爸就擔任我們就讀的新竹師範附屬小學學校校醫,義務幫老師及學童定期體檢。全校老師一家大小,到診所看病,都不收費。因為當時老師薪水微薄!爸爸的診所在當時一般人經濟很差的狀況下,幾乎是做慈善,常常免費送藥給病童。爸爸對病童,就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疼惜。有些病童經過診所時,會要求媽媽帶進診所,看看周醫師阿伯。窮病童沒糖吃,常向爸爸要咳嗽藥水喝,因為藥水有甜味!爸爸都會給他們一些,且摸摸他們的頭,說「好乖」,他們都很滿足,很開心。

   爸爸診所病童來自桃竹苗三縣,病人很多,但免費救濟的也很多。我們家除了維持足夠的營養與運動外,其他盡量節省。爸爸的西裝都還是補著穿,捨不得換新,奢侈品也盡量少用。但醫療用品藥品,則一定要最好的。

   病人病危,打血清,帶藥回家。因為家中農忙,沒有再回診;爸爸一直很關心。後來過年時,她爸爸帶著一隻大公雞來送禮,爸爸才放心,也很高興病人被爸爸救活了。爸爸說了很多鼓勵的話,教她要如何維持健康,不要再生重病了。

   1950年代多子化,但又貧窮,家父診所每天擠滿病童,尤其夏天!家父救人無數,而救濟的病童更不勝枚舉。常常也給遠道來趕火車的病人,特別照顧,不讓他們錯過火車車班。像尖石鄉來的病人,路途難行,要爬山,都先看或犧牲午覺時間,特別為他們看診。爸爸善事做盡,且常捐米捐錢,救濟窮人。爸爸常常過勞而且睡眠不足,還好,自己調適得不錯,加上菩薩保佑善心人,才經得起這麼勞累的診所工作。

   相較之下,現代化的小兒科診所,都與住家分開,都採聯合診所,有輪班制。現在診所醫師,都不像1950年代那麼辛苦,經濟也較好,收入應該也會較多。但是碰到少子化問題,兒科診所已經不像當年,門庭若市,反而要擔心門可羅雀了!

(本文作者台大護理系第5屆畢業,曾任台大醫院護理部主任)

周照芳高一時畫的周小兒科診所及住家(彩色原圖去巴黎參展遺失)(比照照畫的更早)
周照照畫的周小兒科診所及住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