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法門寺是中國非常著名的寺廟。
千年神秘地宫終於被發現,為唐朝武則天所修建!
内藏無數奇珍異寶!尤其是佛陀指骨舍利…
占地面積巨大、裝修豪貴,距今已有1700年歷史 ...
1993西安法門寺瞻禮佛骨舍利
1993 磴口白衣情
繼續閱讀請點擊下面 [這篇文章的連結]
1993年7月20日至8月8日,耕莘醫院及比利時的天主教會,計劃回到大陸淪陷前教會曾經傳教的中國西北內陸磴口縣提供醫療服務或教育。兩單位邀請周照芳及陳榮基參加,使得陳榮基夫婦有機會深入中國內蒙古西北側沙漠邊緣地區。磴口縣位於包頭之西,屬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磴口縣,黃河從銀川向北流至巴彥淖爾市改向東流,過了包頭後至呼和浩特市之南再向南流成為陜西與山西的界線。醫療團在葛永勉(Maria G.
Claeys)修女、柴鼐立(Nellie L.
Zarraga)修女及高國卿神父(上圖左1)等人的帶領下,以永和耕莘醫院護理主任張蓓莉(左2)及台大護理主任周照芳(右3)帶領的護理同仁為主,另有台大神經科陳榮基教授(右2)、耕莘心臟內科趙一里醫師(右1)以及民生報記者李淑娟(左3)一同隨行。
眾人搭飛機先到西安,參訪西安古城大雁塔及碑林等名勝古跡,由於中國實施簡體字的緣故,碑林石碑上的繁體字,對台灣遊客而言,比中國遊客更能琅琅上口。一行人接著到扶風縣千年古
剎法門寺,參拜珍藏佛骨的寶塔,這對身為佛教徒的陳榮基與周照芳夫婦來說,是此行最大的福報。從陜西西安搭飛機往寧夏銀川,碰到銀川機場飛機事故,客機改降賀蘭山軍用機場,驅車住進賀蘭山賓館。中飯後陳榮基要求往賀蘭山闕一遊,本來盤算遊後回台可燒把香向岳飛報告代他「踏破賀蘭山缺」了,想不到到了山上,居然有間規模頗大的岳武穆廟,供奉岳飛父子神像,讓他老人家可以完成在滿江紅裡所期待的心願。離開岳武穆廟後,大家又來到尚未挖掘的西夏王國墓園區憑弔。第二天搭汽車沿著黃河左岸顛跛北行,沿途可以感受黃河河水的黃濁,據說衣服浸水,就染成黃色了。傍晚到達磴口,雖是夏天,在沒有陽光照到的地方,還是可感受到寒意。
磴口縣立醫院小而簡陋,消毒觀念及設備還很落後,注射針頭不但粗大甚至還重覆使用,來自台灣的醫療團參觀過醫院後,當即展開為期兩週的教育課程,雖然檯面上說是給護理同仁上課,其實醫師同仁也熱心參與。陳榮基期待這些課程,可以帶給醫院進步的動力,尤其是現代化消毒觀念的推行。這期間的訪問,除了受到醫院同仁親切招呼外,也感受到副縣長、黨部主委及眾議會議長等的熱烈招待,享受了不少奶茶及全羊大餐乃至塞外高亢的歌聲,其間還參加了當地的華萊士香瓜節盛會,賓客當中,看到不少碧髮藍眼的「外國人」,原以為是蘇俄老大哥,一問之下才知是來自新疆的維吾爾族人。
離開時,醫院同仁贈送很多當地禮物,陳榮基夫婦還收到一尊觀音瓷像,及一位康之鳴先生書贈的兩首詩:「方覽碑林大雁塔,又踏賀蘭山之闕;黃河邊墻全羊宴,磴口白衣情水切。」及「方覽碑林大雁塔,又踏賀蘭山之闕;絲路法門禮佛骨,磴口白衣情水切。」很貼切的描述了這趟旅程的菁華,為醫療交流留下無限的懷念。
[錄自莊曉明編著:安寧舵手。2011:89-92。新北市:周大觀基金會]
2002 西安、華山與敦煌見聞
之四:西安西線旅遊
康明哲
陜西的皇陵
(2002年)八月二十三日,專車往西走,要到茂陵、乾陵、永泰公主墓與法門寺。
陜西境內曾有十三個朝代建都於此,當然有很多皇陵。西漢十一個皇帝,有九個葬在渭水北岸的咸陽原。西漢皇帝通常都在即位第二年就開始造陵墓,當時是所謂「封土為陵」,就是將墓室以土夯實,成為小山狀,耗費很大,約是全年貢賦的三分之一,還把富豪遷到附近,使皇陵區繁華起來。長陵(劉邦)、安陵(惠帝)、陽陵(景帝)、茂陵(武帝)以及平陵(昭帝)一帶,因為這些人而成了一股特殊勢力,走馬鬥雞,遊手好閒,人們以「五陵公子」或「五陵少年」稱之。杜甫的「五陵佳氣無時無」、「五陵衣馬自輕肥」說的就是當時五陵的繁華、豪奢相競的情況。東漢末年,盜墓風氣很盛,皇陵無不被掘,因此魏晉皇帝都是「不墳不樹」、「不設明器」,還規定「後終者不得合葬」,使地面上不留任何痕跡,所以魏晉皇帝的陵墓到現在還找不到。直到南朝,政治較穩定,才又恢復封土為陵。現在五陵地區已成農田,相當荒涼了。五陵地區也跟秦始皇陵附近的臨潼地區一樣,很多民間開發的假景點,要注意別浪費時間在這裡。一般旅行社都不到這五陵地區來,因為路途遠,操作困難。
茂陵與霍去病墓
由於時間有限,我們只能選擇性的參觀。茂陵是漢武帝的墓,漢武帝即位第二年就開始造墓,他在位又長達五十三年,每年往墳裡藏好東西,到他死時,已經再也放不下新東西了,當然也造成盜墓的誘因。茂陵周圍有很多功臣的陪葬墓,但茂陵及週遭陪葬墓出土的西漢文物都放到茂陵博物館了,茂陵本身沒開放,而茂陵博物館就設在霍去病墓,因此遊客都參觀霍去病墓。霍去病是衛青的姪子,從十八歲開始領兵作戰,多次率軍抗擊匈奴,尤其是祁連山一役,戰功顯赫,逼得匈奴發出「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的哀鳴,他也因功受封為大司馬驃騎大將軍、冠軍侯,不幸在漢武帝元狩六年(117 B.C.)病故,那時才24歲,「上悼之,發屬國玄甲,軍陣自長安至茂陵,為冢,象祁連山」。
漢代陵墓神道兩旁已經有擺設「石象生」的習慣。這些石獸體積都不大,雕刻渾厚,以神似取勝。霍去病墓前的十四件石刻,從秦嶺採石,按石塊天然形狀略加雕琢,有臥馬、躍馬、野豬、蛙、人與熊、怪獸等,是現存最早的漢陵前「石象生」,以「馬踏匈奴」最出名。它們原來是設置在墓麓,模擬祁連山林深草莽、異獸出沒的自然環境與廝殺戰場的主旨而創作的,現在都建亭遮住風雨,方便遊客參觀了。登上墓園最高樓「覽勝亭」,還可看到旁邊衛青的墓,也是漢武帝隨葬墓之一。茂陵博物館不大,但有些陜西省歷史博物館也沒有的文物,值得一看。不過須知道一些漢武帝時代的歷史,才容易欣賞。
唐朝皇陵
唐朝二十個皇帝,也有十八個葬在渭北第二道黃土高原與北山各嶺的頂峰,從乾縣、禮泉到富平、蒲城一線的群峰,各佔一個山頭,連綿二百里,恰與漢朝皇陵南北呼應,因此民間有「陜西的皇上埋兩行」的諺語。唐高祖李淵的墓仍是封土為陵,從唐太宗李世民開始,由於他的皇后長孫氏提出「因山為陵,不佔良田」的主張,李世民以後的十七位皇帝都照辦了。表面上「因山為陵」花費較少,但唐朝皇陵前神道兩旁的石刻種類與數量卻大大增加,實際花費仍相當大。
唐太宗的墓叫昭陵,當初唐太宗開始造墓時,虞世南進諫說:「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是無不掘之墓」,唐太宗認同這話,因此下令「儉薄送終」,墓中不放金銀器。話雖如此,墓本身絕對不「儉薄」,而是相當浩大,因山鑿石為玄宮,深75丈,內置許多石函,函中收藏唐以前的圖書和稀世墨寶,傳說包括了王羲之的字。以現代眼光來看,這些文物價值絕對超過一般金銀器。昭陵本身尚未挖掘,但其陪葬墓群中,則已發掘了十餘座,如魏徵、李勣、程咬金、房玄齡等。這次時間緊湊,李勣墓前的昭陵博物館我們放棄參觀了。
乾陵是唐高宗與他的皇后武則天的合葬墓,在離西安約85公里的乾縣城北梁山上(其實皇后與皇帝本來就是合葬的,一般特別在這裡強調「合葬」兩字,是因為武則天也是皇帝,不只是皇后而已,雖然不知是否心甘情願,她死前到底還是在枕下留下了「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的最後遺詔)。梁山有三峰,北峰最高,南面二峰較低,當地人說三峰有如一個躺在地上的女巨人,北峰為頭,南面二峰為其雙乳,但我們卻看不出來,可能是方向不對。
乾陵玄宮在北峰山腰腹部,陵園仿唐長安城格局營建。以前要從山腳下爬五百多級的石階才能到陵前的司馬道,現在車子可以直接開到司馬道中段了。乾陵神道達數公里,有華表、壯觀的翁仲群、翼馬、石馬、鴕鳥、石獅、石人、碑刻等;朱雀門外還有六十一尊無頭的「王賓像」,左三十,右三十一,都是雙手前拱,恭肅侍立,背後刻其國籍、身分及姓名,都是參加過高宗葬禮的少數民族領袖和友好國家的使節。我本來以為沒頭是近代盜墓者的傑作,頭都被當古董賣到國外去了。導遊卻說,這些使節團的頭,在乾陵完成不久就沒了,大概是刻得太像了,據說王賓當中的後代有人不要其長輩替人守墓,故意弄鬼,讓人以為王賓成了精,擾亂周圍莊稼,因此砍其頭以絕後患。
雖是合葬墓,當地人眼中卻只有武則天,因此叫它「姑婆陵」。墓碑也是獨立的。高宗先死,由武則天撰文的「述聖記碑」碑文洋洋灑灑八千餘字,共分七節(取日、月、金、木、水、火、土等七曜光照天下之意),俗稱「七節碑」;輪到武則天自己,卻遺命墓碑不刻一字,說是「功過留與後人評說」,相當自傲自信,但又有點心虛吧。高宗懦弱,晚年又多病,政事完全委交武后,實際上武后也未負所託。高宗一死,她先後廢了中宗、睿宗,接著乾脆自己當起皇帝,甚至叫華嚴宗大師法藏編預言,說她是彌勒菩薩下生(彌勒菩薩絕對不會殺自己的兒子、孫子吧)。死前大概也自知身後評價必然紛紛,因此乾脆立個無字碑,要講任你講吧。她固然有許多從男人觀點與一家一姓觀點不可饒恕的罪狀,也幹了很多為了維護自己權力的殘忍事情,不過,她知人善任;廣開科舉,打破世族制度,使平民得以翻身;平定外患,國勢頗有進展;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的基礎,這些都是無法否認的政績。現在這「無字碑」上可是刻了不少字,都是後代公侯、詩人墨客自以為是的留言。武則天有知,應會大笑吧。郭沫若的乾陵詩中說:「沒字碑頭鐫字滿,誰人能識古坤元?」應是較中性的評語。(順便一提,到大陸各地名勝,即使是遠在邊陲的敦煌,都難逃郭沫若的題字,可知他有多紅。)
我們一到此地,馬上就被一個十歲的小女生(因為皮膚黑又瘦,起初我們以為她是男孩)盯上,要邀請我們去參觀她窯洞的家。由於導遊事先就提過會有這麼回事,因此我們就隨她跟在我們身邊。窯洞村就在乾陵司馬道旁山腳下,這兒本就是黃土高原,據她祖母說,窯洞還是唐朝就有了的,原是守墓人的住處,姑且信之。這是一般人家住的窯洞,不是專為觀光客開造的,因此門面樸實,設備簡陋,但在外面相當熱的天氣下,到了窯內確實是相當涼快。洞內床上擺滿手工藝品,都是平常空閒時以碎布縫的動物形象,顯然是隨時準備讓人參觀購買的。注意看那些十二生肖組,沒有一個是相同的,絕對是手工的,一串小的十二生肖8 元,大的18元,由於我們人多,買多了還自動給我們折扣,附帶贈品。原先擺在門邊要賣我們一斤一元的蘋果,現在改要請我們吃了,還要切西瓜請客,但我們趕時間,只有心領了,請老太太示範如何用轆轤打地下水上來,西瓜冰在裡面,不輸放在冰箱。臨走前再給他們20元當小費,全家人都高興得合不攏嘴。
乾陵本身尚未挖掘,也未曾被盜。其東南邊有十七座陪葬墓,1960到1972年間,先後發掘了其中五座,有三座常年開放: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與章懷太子墓。乾陵博物館設在永泰公主墓陵園內,展出乾陵陪葬墓出土的文物、壁畫與線刻畫等。永泰公主是中宗李顯(武則天的兒子)的七女,死時十七歲;懿德太子是李顯的長子,死時十九歲。兩人因為批評武則天的男寵(現在稱為「牛郎」)張易之、張宗昌兄弟專權蠻橫,張易之在武則天枕邊告狀,武則天把李顯叫來痛罵,暗示必須將兄妹兩人治罪,李顯只好叫兩兄妹自盡。兩人起初葬在洛陽,中宗復位後,才遷乾陵依公主與太子之禮陪葬,且在永泰公主墓的墓道碑記上,美化其為因難產而死。墓由墓道、過洞、天井、甬道及前後室組成,宛如墓主生前居住的豪宅。後室的石槨上,有極精美的仕女生活線刻畫。由於保存困難(應該說是根本無法一邊讓人參觀,一邊還能保持古物不壞),墓道入口兩旁的壁畫都是複製品,真品放在陜西省博物館地下室保藏了。由這些陪葬墓的壁畫可體會盛唐時期貴族生活的實況與壁畫藝術的造詣,雖然畫家名已不可考,但應非泛泛之輩。章懷太子李賢是李顯的哥哥,被誣謀反,遭流放死於四川,年三十一,中宗復位才將其遷葬乾陵其父墓旁陪葬。
大陸現在對發掘古墓已經很謹慎,在經濟與保存能力尚有問題時,暫不發掘,以免古物因發掘後無法保存而風化毀壞。有的墓試挖後又封起來,這是對的。
法門寺
法門寺離西安一百公里,在扶風縣城北的法門鎮,始建於東漢桓、靈二帝時代(147-189年),寺名改了好幾次,到唐初才改為法門寺。法門寺以擁有釋迦牟尼佛指舍利出名。佛骨從哪裡來?信不信由你,據說是紀元前三世紀天竺阿育王重新分佛骨舍利時,令力士到世界各地建舍利塔以安奉佛骨舍利,一夜之間建成八萬四千座,中國有四座,法門寺是其一,所以叫「真身寶塔」。由於阿育王又叫無憂王,因此法門寺也曾叫「無憂王寺」。
法門寺從北魏開始就有每三十年開啟塔基地宮供養舍利的記載,這儀式到唐代更盛行,每次都要供養甚多珍寶,極其隆重。唐朝共有七次皇帝迎佛骨供養的記載[1],唐末就有三次,一次是德宗貞元六年(公元790年),「迎歧山無憂王寺佛骨於禁中」,當時雖然藩鎮之亂剛平,但宮中仍然空虛,政治仍然不安,民間則「貧者無容足之居,…終歲服勞,常患不充。」鹽、酒、茶、鐵都不許私賣,人民甚至要以榖數斗易鹽一升,連鹽都吃不起。德宗在藩鎮之亂時吃盡苦頭,逃到奉天,又逃到漢中,甚至差點沒得吃,還逼得要下「罪己詔」以博取藩鎮的同情,回來後不知是以何心情迎佛骨。接著是憲宗元和十四年(818年)遣使赴鳳翔迎佛骨,韓愈上「論佛骨表」,諫以「佛本夷狄之人,……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更說釋迦牟尼如果現在還活著,也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外國使者,哪裡值得皇帝一拜?何況拜其指骨?憲宗在唐末諸多昏庸無能的皇帝中算是比較英明的,「即位之初,即不許度人為僧、尼、道士,又不許創立寺觀」,韓愈以此認為他英明不迷信(其實是因為和尚道士免租庸調,出家人太多,妨礙國家稅收,因此佛道一起禁)。元和十三年終於完全掃平藩鎮之亂,史稱「元和中興」。沒想到他隔年就迎佛骨入京,希望佛祖保佑他多當幾年太平皇帝。供奉三日後送到各寺院公開展出,讓人禮拜。西京長安為此萬人空巷,民眾狂熱的情況,讓一向反佛的韓愈激動起來,上了這篇諫迎佛骨表,憲宗大怒,韓愈因此被貶。(其實韓愈自己也免不了迷信,他信道教,且是因為服食丹藥中毒而死的。)最後一次是懿宗、僖宗父子於懿宗咸通十四年(873年)迎佛骨,隔年(874年)下詔送佛指歸寺並封閉地宮。當時有人反對,說是「迎佛骨不祥」,並以憲宗迎佛骨後,隔年一夕暴卒為例(其實是被宦官害死的)。懿宗答以「朕願得見佛骨,死而無恨」,結果四月迎佛骨,果然六月就一病升天。看來迎佛骨並不能給人什麼保佑。憲宗橫徵暴斂,懿宗更是唐代衰敗的關鍵。完全不理民間疾苦,卻以絕世珍寶供養佛指舍利,希望能換來太平日子,可惜這樣做並無功德。「業力難逃」,自作終究還須自受,不修福慧,即使是佛祖親來,恐怕也救贖你不得。
自從懿宗於隔年送回佛指舍利後,這四枚佛骨便深鎖地宮中,經過1113年才又出現。原來,1982年一場大雨使得法門寺塔坍塌;1987年,法門寺為重修寶塔,才發現塔基地宮收藏的大量唐代稀世文物,還有四枚佛指舍利(其實是一枚真骨,三枚「影骨」),讓這座「關中塔廟始祖」突然出名起來,直追秦兵馬俑,成為熱門旅遊景點,甚至有要建立「法門寺學」與敦煌學比美的企圖。
現在法門寺美輪美奐,寺塔原址上新建真身寶塔,磚砌仿木結構,塔基保留當年地宮原貌,但因地宮狹窄,僅容一人勉強進入,因此環繞著地宮拓寬以便讓人參觀,塔基牆上裝飾得很豪華。台灣佛光山為了迎佛骨來台,在幫忙重修方面也出了不少錢,而迎佛骨也確實在台灣造成大轟動,媒體天天以大標題報導,也造成一股狂熱,間接替法門寺也開了財路。連我們司機辛師傅都知道佛骨一離台灣,隔天台灣就發生大地震。這要作什麼解釋,由你自由心證。
寺旁新蓋了很大的法門寺博物館,其中專供陳列佛指舍利與地宮珍寶的「珍寶閣」,高三層,仿地宮出土鎏金唐式舍利塔而建,相當華麗。除了展示地宮出土的唐代文物之外,還有一層曼陀羅宮,造出佛教密宗曼陀羅(說法道場)的場景,對了解佛教說法時的階級觀念與欣賞西藏喇嘛製作的曼陀羅很有價值,但必須有懂佛教藝術的人導覽才能領會。參觀前先看一些有關佛教藝術的書籍,尤其是關於曼陀羅的說明,相當有用。
地宮出土的寶貝,除了實物,還有一份這些寶貝的清單,讓我們可以對照著看,終於知道一些久聞其名,卻不知它長什麼樣子的文物(如秘磁或秘色磁)的真貌。也能領會當時經由絲路到來的什麼東西是當時人認為珍貴的,如我們現在看來稀鬆平常的玻璃器皿,當時就是珍寶。佛經中講「佛教七寶」,就有琉璃這一項。我初讀「阿彌陀經」時,原以為琉璃一定跟普通玻璃絕然不同,現在看來,即使是到了唐朝,玻璃仍是稀罕之物,更不用說紀元前六世紀佛陀的時代了。大家要惜福,我們現在日常所用所食,都是古代帝王才能享受的。
法門寺入場費要28元,但廁所很髒很臭,大概是信徒太多,乏人保養。需要另外付費32元的法門寺博物館的廁所就很乾淨了,使用者的水準吧,肯再出錢參觀珍寶館的,比較衛生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