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7日 星期一

人生 最後一哩路 活得精采 走得安寧


人間福報::
http://www.merit-times.com/epaper.aspx?Unid=%20480168


人生 最後一哩路 活得精采 走得安寧
2017/7/17 作者 陳玲芳










《殯葬管理條例》修正案通過,確立醫殯分流政策。從今年7月起,醫院原附設殮、殯、奠、祭等設施,均須全數退出。「醫殯分流」上路後,因公立殯儀館設施服務不足,未來喪家須選擇移回自宅,或是殯葬業者的會館。如果居住大廈或公寓,相關儀式會干擾鄰里;若在空地或道路搭設靈堂,則會影響都市景觀及交通;如將靈位安置在殯葬業者私人會館,也面臨目前「台灣尚無合法會館」的問題,一旦發生意外,有求償無門的疑慮。

本系列報導將分醫院、家屬、殯葬業者、政策及宗教等五面向,呈現醫殯分流後的現象與問題。與各單位的因應解決之道。

【記者陳玲芳專題報導】「我能回家嗎?」76歲張伯伯,食道癌末期病人。因有傷口及必須使用灌食機,使得張伯伯長期住院。張伯伯每天望著病房窗外的鴿子,內心多麼希望能夠回家,看看陽台的植物,以及抱抱可愛的孫子。

台大護理部安寧居家護理師葉惠君說,在團隊協助教導居家照顧技巧,及找到適當的輔具資源後,張伯伯得以出院,回到溫暖的家中,在居家團隊定期訪視下,張伯伯安心的在熟悉環境裡,接受有品質的照顧,約一年後,安詳往生。

身心靈安頓 了無遺憾

「我想回家!」68歲陳女士,乳癌末期病人。面對腫瘤侵襲而來的疼痛,常常痛不欲生。在醫療團隊照顧下,疼痛日漸控制穩定。然而,每當夜晚來臨,對家的眷戀,總讓她無法安眠,每天都靠安眠藥入睡,心中也不斷吶喊著「我想回家」。

葉惠君表示,陳女士面對腫瘤傷口需經常換藥和不定時的出血,也害怕回家後會造成家人照顧的負擔,因而猶豫卻步。所幸,在團隊鼓勵及協助教導居家照顧技巧後,順利出院。

台大安寧居家團隊定期到陳女士家中診視,一邊處理症狀、一邊指導家人照顧技巧,讓陳女士能夠在親人陪伴、照料下,維持原來常態生活,得到更好的居家照護品質,身心靈安頓。她的「最後一哩路」,也走得了無遺憾。

擔任護理師工作迄今屆滿12年,葉惠君表示,人生面臨疾病進展到無法治癒時,醫療所能提供的僅是「症狀控制」。而身體承受症狀侵襲的同時,心理靈性也正承受著壓力。「若有機會,讓末期病人回到熟悉的環境中接受照顧,對於身體症狀改善,以及安穩心理情緒,都有極大幫助。」

安寧緩和 讓他好好走

「愛要及時說出口,愛要讓他好好走。」台大安寧病房主任姚建安醫師指出,台大醫院於20053月成立「安寧共同照護小組」,以提升癌症末期病人接受「安寧緩和醫療照護」,達到及早減輕病人痛苦,讓病人身心靈平安的目標。

台大安寧病房又稱「6A病房」,位於台大醫院新院區6樓,共有17個床位,採取病人與護理等比例的照護方式。安寧團隊除了兩位主治醫師與住院醫師、護理師外,還輔以臨床心理醫師、臨床宗教師、社工師等,以親切合宜的照顧、症狀控制、心理支持等方式,讓病人的身心都能得到緩和,也提供支持系統,協助病人盡可能積極地活到自然死亡、「壽終正寢」之日。

6A
安寧病房除了設有供不同宗教病友往生時暫放的「哀傷輔導室」,還有供病人家屬與醫病溝通交流的「交誼廳」。廊道兩側牆上,精心設計的布告欄裡,有病人期待完成的「心願」,以及他們「心願完成」後,親手寫下一封封給醫護人員的感謝函。

五全四道 真正的善終

「病人,是醫療團隊的老師」、 「安寧,也可活得精采」,「以病人為師」的姚建安強調,「安寧居家療護」是安寧緩和醫療照護的方式之一,由安寧療護團隊,秉持「五全」(全家、全人、全程、全隊、全社區)照顧模式,視病人之需要到家中訪視,協助末期病人症狀控制,及提供相關照顧技巧的指導,透過「四道」(道愛、道歉、道謝、道別)的身體力行,達到真正的「善終」。台大安寧居家服務對象,主要是經醫師診斷或轉介之末期癌症病人,或不接受呼吸器處理之末期運動神經元疾病病人(漸凍人),因疾病已無法勝任日常工作或八類經醫師專業診斷符合入住安寧療護病房之重症末期病人,經簽署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或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同意書,並領有重大傷病卡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