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9日 星期一

*止糾息訟 重振倫理 以醫學倫理之艾 治醫療糾紛之疾

台中醫林 第67期台中市醫師公會期刊
焦點話題

止糾息訟 重振倫理  以醫學倫理之艾 治醫療糾紛之疾

文/ 陳榮基 財團法人恩主公醫院名譽院長

【編按】作者陳榮基院長為台大醫學院/台北醫學大學教授,長期關懷投入醫療倫理及安寧照顧領域,本期特應台中醫林邀請,以文會友分享精湛觀點。

報紙喜歡聳動的新聞,好事版面不大,壞事大書特書,醫療糾紛案件長久被刻意渲染。「庸醫殺人」,「沒有醫德」,就常常很顯眼的出現在媒體,令醫界同仁無限傷心與憤慨。今年更有假檢體真開刀詐取保險費的重大案件曝光,讓醫界無地自容。個人唯有重振醫學倫理的老話題,希望可以挽回醫者的崇高社會地位。醫院應該遵循醫院評鑑的要求,提升病人安全的種種措施。經常評估全體員工的作業水準。

利益病患切勿傷害
近代護理始祖南丁格爾女士(Florence Nightingale)(1863) 說:「醫院的第一要務是切勿傷害」。現代西方醫學倫理的五大原則就是「尊重生命、利益病患、切勿傷害、病人自主、秉持公義」(Beachaump,TChildress, JF. 1994) 。而最重要的就是古今中外賢聖哲人所一再揭示的「愛」,「秉持愛心」、「視病猶親」,是行醫成功的不二法門。

病人期待醫師能把病治好,把痛苦解除。醫師要關心,友善,有耐心。瞭解病人需要,講話速度適中,解說簡單易懂。告訴病人醫療方法、用藥及可能發生的不良副作用及如何處理併發症。處方要說明,看病要仔細。詳細說明診斷及其建議的療法。告訴病人有哪些選擇(Alternatives),告知病人不接受治療會有什麼後果。

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
從前的醫療是醫師中心的醫療模式,現在的醫療是病人中心的醫療模式。醫師依其專業知識、訓練及經驗,提供醫學診斷、預後、治療選擇及結果之資訊;病人提供其本身健康照顧的目標;雙方達成彼此同意的醫療照顧計畫,代表對病人最佳的處置。

1999年美國國家衛生院(Institute of Medicine)出版「錯誤是人性」(To Err is Human)一書,指出美國每年因醫療失誤而死亡的人數高達44,000 ~ 98,000人,居國民主要死因分析中,排名第八位,遠高於每年因交通意外事故死亡的人數,也高於死於乳癌及AIDS的人數。既然失誤無法完全避免,醫者除了窮究醫理,精進醫術,隨時保持最新的醫療水準外,更應戰戰兢兢,隨時檢討自己,不為利誘,不為威屈,以愛心與同理心,面對病人及家屬;所謂「仁心仁術」、「良醫如母」、「視病猶親」,永遠應是醫療人員的座右銘。在抱怨健保局的壓榨時,也不要忘了我們不應壓榨病人或犧牲病人。

醫療糾紛如夢魘
根據陳榮基等的研究調查(1991)(陳榮基、謝啟瑞、葉俊榮、吳正吉、劉緒倫、陳昭德、邱清華。1993。台灣醫療糾紛的現況與處理。台北:健康世界。)我國的醫師一生執業中44.1%有過醫療糾紛的困擾,在進入司法訴訟的175件中82.3%為刑事訴訟或民刑雙訴。在1117件糾紛案件中,56.3%有恐嚇勒索等非理性的行為。因此醫療糾紛一直是醫界的夢魘。雖然2005年我們的研究(Wu CY, Lai HJ, Chen RC. 2009. Medical Malpractice Experience of Taiwan: 2005 vs. 1991. Int Med J 38:1-6 )。 顯示,醫療糾紛案稍有減少,但是法庭審理時病人勝訴的機率,則稍微提高。

為什麼會發生醫療糾紛呢?醫病雙方對醫療結果/醫療品質認知之差異,很多病人期待醫療完美無缺,而不幸醫療並非完美無缺;病患對醫療權利意識之提升,加上訴訟黃牛之慫恿;醫療保險制度之導入;醫病關係僵化及溝通不良;高科技醫療所帶來的醫源性疾病增加,都是引起醫療糾紛的重要原因。

愛心與笑容是行醫法門
病人都希望獲得別人的尊重、特別的關照,尊重病人及其家屬,是避免糾紛的第一要件。視病猶親,常保親切的態度。凡事充分溝通,隨時與病人及家屬說明病情進展及處置計畫。不斷充實自己,持續進修學習醫療新知,保持符合當時當地的醫療水準。

保持完整的病歷記載,包括追蹤的計畫;不要隨便批評別的醫師。都是避免糾紛的要件。最重要的是維持歷久不衰的「愛心」與「笑容」,是行醫成功的不二法門。

協助病人安詳往生
病人突然死亡是發生醫療糾紛最重的場景,也是醫師最可能敗訴的時候。隨時教育病人及家屬,鼓勵病人早為臨終的抉擇,預作準備,儘量指導病人或家屬,根據「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簽署「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保證自己可以安詳往生的權力。將該預立的意願書,寄給「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登錄於健保IC卡,則病人到任何醫院,都可由IC卡中讀出病人拒絕臨終無意義的心肺復甦術的意願(即DNR的意願),醫師可據此協助病人安詳往生,減少家屬的遺憾,也減少臨終病人的醫療糾紛。 畢竟大孝與大愛並非不計親人痛苦的搶救到底,而是親切的陪伴末期病人的親人,協助他坦然接受疾病,減少他身、心、靈的痛苦,協助他放下萬緣,安詳往生。人生終需一死,絕症病人的死亡,並非醫療的失敗;未能協助病人安詳往生,才是醫療的失敗。【2010年6月16日為台中市醫師公會而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