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9日 星期五

*健康老化 ─ 陳榮基醫師談老人醫學


僧伽醫護會刊562009/04/05  



老人醫學
健康老化陳榮基醫師談老人醫學


 採訪撰文/徐錫滿 攝影/金成財
台灣已邁入老年化國家;然而,老人不是問題,而是需要關注的議題。老人是社會的負擔?還是社會的資產?如何全面關注老人的照顧與醫療?如何讓老人在身體功能退化後仍是社會的瑰寶?關鍵就在於社會大眾對於「老人醫學」的瞭解,以及投入的關注與發展。
長壽並不等於健康
「阿伯,你的藥還沒拿喔!」藥師拿著藥袋追上老先生,老先生難過地說:「唉!年紀大了,事情都記不得囉!吃那麼多藥,病也不會好;回到家,也不知道怎麼吃這些藥……」老人一手拄著柺杖,另一手提著大包小包;佝僂的背影、滄桑的語調訴說著,壯年的血汗付出換來的卻是病痛與無助。
在醫院門診裡,常見老人一人獨自前來就診;相對地,小兒科門診前,總是父母親帶著孩子,噓寒問暖地照料著。其實,老人在身體功能退化後,就像個小孩一樣,更需要家人的關心與照顧。
行醫四十五年、年逾七十的陳榮基醫師表示:「小兒科是關注器官成長的醫學,而老人醫學卻是關注器官退化的醫學。若出生率持續低迷,未來老人人口會比兒童人口更多,我們更需要關注老人醫學!」
根據內政部統計,截至二○○七年底,台灣的老年人口總數已達二百三十四萬三千零九十二人,占總人口百分之十點二一,在亞洲地區僅次於日本及香港。
長壽並不等於健康;雖然人的壽命延長,但罹患各種慢性病的機會也隨之增加。這些疾病或許不會致命,卻會造成老人身體上的障礙;除了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也讓家庭及社會得花更多時間、精力及資源去照顧老人。
而令人擔憂的是,似乎我們都還沒意識到人口老化所帶來的種種影響;放眼所見,幾乎每一家醫院都附有小兒科門診,但不是每一家醫院都有老人醫學科。這顯示,我們的社會還沒體認到老人健康及照顧問題的急迫與嚴重性。
陳榮基醫師語重心長地說:「小兒科發展如今已趨成熟;未來,按老人人口比例來說,老人會是最大的族群,老人醫學才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該重視與瞭解的學科!」
老化帶來的問題
隨著歲月的增長,人體機能難免會出現老化、失靈的現象;在醫學上,稱之為老化或退化(Aging and degeneration)。這種退化的現象,包含了生理及精神的功能障礙;例如行走不穩及摔跌、眼花失聰、小便失禁及便祕、易怒、迷糊、沮喪和褥瘡等等。如果老人非因疾病而有這樣的情況發生,那很可能表示生理機能已開始退化。
其實,老化的改變,除了身體的疾病與正常老化之外,還涵蓋心理上的各種不安全感。醫師建議,當老人家記憶力及活動力減退,變得沉默寡言以及和先前的生活習慣有所不同時,家屬應該帶他們到醫院老人醫學門診就醫,做進一步評估治療。
我們的父母會老,我們自己也會老,法師一樣也會老。縱然大部分的退化或老人慢性病無法根治,及早預防保健還是可以延緩衰老;適當的治療,仍可改善病情。
全方位的老人醫學
有一名年約七十歲的患者,因長期身體不適、情緒低落、表情淡漠、認知功能退化、自我照顧能力不足,長期就醫都沒有太大效果。經七年來各處轉診才發現,原本被認為罹患失智症,其實是憂鬱症。經過適當的藥物治療與心理、家族治療,患者的認知功能與自我照顧能力逐漸恢復。
從以上案例中不難發現,在台灣,或許每一個門診都有「老年」的病人,但並不是每科都能處理或全面地照料到大部分的老人健康問題。
陳榮基醫師說:「雖然老人的定義是六十五歲;但事實上,只要屬於老人會得的疾病,或是因為老化所造成的狀態,應該都算是老人醫學的範疇,並非單純以年齡區分。」
尤其是國內老人平均每人罹患一點四種疾病,主要為高血壓、中風、糖尿病、白內障、骨質疏鬆及失智症等慢性病。常見到老人來醫院一趟,手上總是拿著好幾包不同科別開出的藥回家;如果每一種病都看一科醫生,一天大概得吃上幾十顆的藥,對人體也產生極大負擔,這些藥有時還會互相干擾。如果一開始便能從更全面的角度診斷,從最迫切的病著手處置,這樣的情況也就能被改善。
陳榮基醫師也表示:「若是不太嚴重的老人疾病,建議還是先看老人專科,由老人醫學專科作全面的評估,特殊或重症疾病再經由會診專科門診處理,這樣對老人疾病才能作更全面的診斷治療!」
健康地老化,是每一個人的課題
患有長期糖尿病、橫紋肌溶解症的六十九歲張惠美,一年多前在浴室洗澡時,忽然昏迷倒地;直到八個小時後,家人返家才發現並送醫。雖撿回一命,但自此行動不便,甚至一天得吃上幾十顆的藥控制病情。後來,她做全面的醫學診治,並開始參加宗教活動。
如今的她,回復了正常行動,一天也只需吃一顆藥便足以穩定身體健康。走過生死關頭,如今她已是個快樂服務人群的志工;她說:「走過生死,才體會得到健康的重要,也才能有機會再來奉獻與付出。」
老人醫學和一般醫學一樣,不能讓人回到年輕時的身體,但至少能避免病痛的惡化,減緩衰老的來臨,讓老年的生活更有品質。事實上,老人醫學的深層面,也與宗教一樣,就是要讓病人懂得正面看待老化,積極面對自己的身體。陳榮基醫師也常告訴年長的病人:「因為你能活到這樣的年紀,才會得到這樣的病……」簡單的話語,卻也蘊涵人生與醫學的智慧。
當然,老人醫學也是醫學;要健康,還是得從年輕做起。陳榮基醫師也以「老人」的身分建議:「醫學並非萬靈丹,從年輕就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要老待在家裡客廳做「廳長」。
老歸老,即使拿拐杖也要運動;不能跑,那就步行,要做一個能散步走的『步長』。這樣的生命,才能老得健康!」
老和尚、長老、以及家裡的長者,都是社會的重要資產,他們的智慧與人生經歷也非年輕人所能比擬;若能保持健康或得到完善的照護,對社會絕對是正向的助益。
台灣入老化國家之林
根據聯合國定義,65歲以上人口占整個社會人口超過7%就是「老年化國家」;當老年人口超過14%時,就是「高齡化國家」。台灣在1993年老年人口突破7%,2007年突破10%;預估到2020年,台灣老年人口將增加到15%,進入老化型高齡社會;至2026年,預估台灣老年人口比率將達20%,從老人國步入超級老人國。
65歲以上老人十大死因及比例
1.惡性腫瘤 26.2
2.
腦血管疾病 10.8
3.
心臟疾病 10.6
4.
糖尿病8.4
5.
肺炎 5.7
6.
腎炎、腎病徵候群及腎性病變
  4.5

7.
事故傷害 2.3
8.
慢性肝病及肝硬化 2.1
9.
高血壓性疾病 1.8
10
敗血症 1.2
資料來源:
2007
年國民健康局統計資料
陳榮基醫師對僧伽就醫給大眾的提醒
在過去行醫中發現,僧伽就醫最大的問題之一,乃是旁人的觀念。很多人認為,師父怎麼會生病?這樣的觀念並不正確。凡是人都會生病,佛陀也都曾生過病;我們更該把師父當成我們的父母一般,生病了就趕緊請師父們看診,這樣才是讓師父們能更長久地慈悲度化娑婆世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