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面向來車走,或靠在駕駛側走,較安全

行人面向來車走,或靠在駕駛側走,較安全
面向來車走路,可以看見車子,比較安全。如果是單行道,順向行走,則宜靠在左側即駕駛員這一側,讓由後面來的車子,駕駛員較能看清楚前面的行人,較能正確判斷車輛與行人的距離,比較安全。

2012-1-31自由時報 首頁
靠右走危險 交部宣導面向來車走


研究顯示,行人與車輛同向行走時的事故率是對向行走的六倍,為降低行人事故率,交通部將全面宣導行人面向來車走。 (記者朱沛雄攝)
〔記者曾鴻儒、林曉雲/台北報導〕國人長期以來習慣走路「靠右邊」的觀念要改了!研究顯示,行人與車輛「同向行走」時的事故率是「對向行走」的六倍,交通部去年宣導「面向來車走」,但部分廣告卻仍強調「靠左走」,交通部將立即修正。
人車同向事故率 是對向六倍
交通部運研所委託逢甲大學教授劉霈所做的研究發現,國內二○○七至二○○九年的行人事故中,在省道路段,行人與車輛同向通行事故率為廿三%,對向通行僅四%;在市區路段,同向通行事故率為十九%,對向通行為五%;同向通行分別為對向通行的六倍、四倍。
交通部道安會執行秘書謝潮儀指出,國外研究也顯示類似結果,交通部因此決定透過學校教師、電視、廣播廣告等方式,宣導民眾改變傳統以來一直「靠右走」的習慣。
事實上,國內交通法規從未曾規定「靠右走」,「道路交通安全規則」僅規定行人應「靠邊走」;但由於教育交通安全教學手冊在民國六十九年制訂的版本中宣導「靠右走」,才讓國人無形間養成與行人車輛「同向行走」的危險習慣。
國內小巷道多 暫不修法強制
謝潮儀說,多數先進國家近年已陸續注意到此問題,美國、澳洲、英國甚至均已立法強制行人必須面向來車走。但考量國內有許多小巷道,修法做出強制規定可能造成民眾困擾,因此,暫時不考慮修法強制,初期將以宣導為主。
若必須同向行走 盡量靠邊走 [靠在駕駛側走]
最近交通部部分宣導廣告中,鼓勵民眾「靠左走」,謝潮儀認為不適當,將立即修正。鑑於許多縣市都有單行道的設計,謝潮儀建議,在沒有人行道的路段,民眾如果真的無法面向來車走路,也應盡量靠路邊走(靠左走又比靠右走更好一些)[靠在駕駛側走],並注意掌握來車動態;未來則希望透過工程改善,多闢設人行道,以減少人與車流的交織。
對於交通部的作法,警察大學教授蘇志強表示:「好處一定比壞處多!」但如果行人的交通意識與守法觀念不加強,效果恐怕不如預期。他強調,台灣道路的條件,行人、車輛本就容易形成緊迫關係,行人如果不守法、不遵守號誌,不管靠哪邊走,都會把自己暴露在危險中。
教部將配合新規 向學生宣教
台北市讀者王小姐表示,台北市小巷多,過去幾年已養成面向來車走的習慣,對交通部的新宣導,適應上沒問題。
教育部國教司長黃子騰表示,會配合交通部的最新規定,教導學生。

2012年1月25日 星期三

*賀台灣走過20年安寧緩和醫療之路

領航台灣安寧醫療的安寧照顧基金會20歲了!
http://www.hospice.org.tw










2012年1月20日 星期五

*健康世界雜誌電子版上路了。

健康世界雜誌從101年1月開始會上架到以下6通路:
歡迎瀏覽,訂購,並向親友推薦。

*隨身e冊:http://www.cite.com.tw/ereadingnow_mag_detail.php?products_id=22230

*遠流:http://www.ebook.com.tw/main/ShowBook.asp?BookNo=2FZ1493A0001-00-01

*學思行:
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25010007745

*金融研訓院:
http://www.tabf.org.tw/FBS/SinglePage.aspx?ProductID=96485

*金石堂:
http://www.kingstone.com.tw/

*三民:
http://www.sanminbook.com/page-ebook.asp

可連上面網址搜詢”健康世界電子雜誌”

謝謝。

2012年1月15日 星期日

*健康永續的生活型態--樂活(LOHAS)

健康永續的生活型態--樂活(LOHAS)
健康世界雜誌2012年1月
http://www.health-world.com.tw

2012年1月14日 星期六

春草年年綠:你不能不知道的安寧緩和醫療

春草年年綠:你不能不知道的安寧緩和醫療
〝博客來書籍館〞
作者簡介
邱泰源
現任:
臺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 教授
臺大醫院緩和醫療科 主任
臺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 理事長
臺灣家庭醫學醫學會 理事長

內容簡介
安寧緩和醫療的發展,是提供末期病人身心靈完整照顧,特別是在症狀控制方面的疼痛、水腫、呼吸困難的喘……全力幫忙末期病人生活品質能少受苦、多些舒適,並追求善終。病人能有善終,家屬哀慟可減至最低,能早日回歸社會生活,同時把安寧照顧的愛與關懷、感動,回饋給社會,不但會使醫病關係更祥和,社會也會更溫暖。
  其實由最近實證研究可知:末期病人如能接受安寧緩和醫療照顧,不但可減少無效醫療,節省大量不必要醫療耗費外,又因身心靈較安適,自然生命期比未接受者為長。因此除了醫療領域,應著重末期照護訓練外,社會大眾對安寧緩和醫療的內涵,需有正確的認知更為重要。
  很多醫療人員、病人、家屬都誤解:「安寧照顧是醫師放棄了積極治療,讓病人安安靜靜的等死!」 因此悍然拒絕接受、甚至談論安寧緩和醫療。可嘆的是,無論是醫療界或社會大眾,並不太了解安寧緩和醫療的正確內容,並存有相當誤解,因此使許多末期病人,沒有機會接受安寧緩和醫療照護,實為可惜!

本書特色
  絕症病人的死亡並非醫療的失敗,未能協助病人安詳往生,才是醫療的失敗。--陳榮基 / 佛教蓮花基金會董事長

  安寧團隊讓人感動的原因,不僅看到病人的「病」,更能看到病背後的「人」。--孫效智 / 臺大生命教育中心主任

  一位末期病人,平均至少有五位核心家人,承受生死關頭的鉅大壓力與痛苦,也至少會有二十位親友與同事感到相當難過與不捨。台灣每年有十四多萬人死亡,因此有三百多萬人,也就超過十分之一的民眾,每天面對至親好友的末期照護課題、生死關頭的壓力、與長期間的痛苦,實在是很難等閒視之。
  安寧緩和醫療,指的不僅僅是安寧病房,還包含了醫院有安寧門診,在安寧病房因症狀控制得宜後能出院的病人,還可繼續接受安寧團隊的居家照護,這是健保有給付的,一般民眾卻不知道。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安寧緩和醫療照顧,是為了提供給罹患疾病,對於治癒性療法,已經沒有反應的末期病人,積極性的全方位照顧;更清楚的說,安寧緩和醫療照顧是「肯定生命」,視死亡為一種正常的過程。
  安寧緩和醫療的發展,是以跨領域的專業團隊,提供末期病人身心靈完整照顧,全力舒緩及降低疾病症狀所造成各種不適,來提昇末期病人的生活品質,並追求善終。所以安寧病房,不是在「消極等死」的地方,安寧病房的疾病末期症狀控制,獨步醫院內所有科別,讓病人在最後階段,能不受痛苦的往生。所以安寧病房是全醫院最沒醫療糾紛的地方,因為安寧緩和醫療,有愛相隨!
  本書集安寧緩和醫療團隊多年來本土的照護經驗,以實例呈現,再加以專業說明分享;每個實例都是一齣可歌可泣的生命故事,希望藉由這些生命故事,帶給我們的感動,潛移默化增進正面生命意義的體認,與健康生死觀的建立,同時能對安寧緩和醫療,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

2012年1月9日 星期一

111231歲末祈禱

我的歲末祈禱:但願台灣也能出現如下的畫面:


2012年1月2日 星期一

拒無效急救 馬籲簽署意願書

拒無效急救 馬籲簽署意願書
2012-01-01中國時報 張睿纖/台北報導
 馬英九總統昨日出席「台灣醫療品質促進聯盟」主辦的醫盟同心嘉年華活動,特別到器官移植、安寧緩和醫療攤位示意,鼓勵民眾參與簽署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志願書、器官捐贈書。
馬英九總統在器官移植協會攤位前秀出自己的捐贈卡,贊同器官捐贈協會努力,並表示自己在擔任台北市長時就曾簽屬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鼓勵民眾簽立意願書,拒絕無效急救。
 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理事長陳虹汶表示,健保IC卡加註安寧緩和醫療意願去年修法通過後,效力等同簽署意願書,光是今年簽署同意人數就增加五萬人次,同意人數已累積十萬人。
 另為強化醫療品質,馬英九總統承諾今年將再投入增加廿一億經費,改善醫護人員待遇跟福利;醫院護理人力配置,也將從每四床配置一名護理人員,增加至三床配一名護理人員,預估將增加一千八百多名醫事人員。
---------------------------------------------------- 感謝總統鼓吹簽署器捐卡及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DNR意願書),但是千萬別兩種都簽,因為要器捐的話,臨終時要插管接呼吸器以維持可用的器官;要DNR就不要插管,以協助病人安詳往生。簽署兩種意願書,會使醫師不知所從![陳榮基註]

2012年1月1日 星期日

*龍騰虎躍,台灣光輝迎新年!

2012龍騰虎躍,台灣光輝迎新年!
2012的101跨年煙火,祝福大家新的一年,幸福美滿!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HNP-bYOrjw
Taipei fireworks 201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HNP-bYOrjw
Hong Kong Fireworks New year 201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oJ5exsQfNw
Sydney New Years, Australia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6iuhG6oB54
Dubai fireworks 201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xueEPFA5B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