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6日 星期五

*大溪羅莎會館驚艷

大溪羅莎會館驚艷
餐廳源起及特色Rosa Garden羅莎會館為敏盛醫院創辦人兼總裁-楊敏盛先生的渡假『盛地』。廣結善緣、風趣好客的他,最愛的事莫過於和朋友一起交流情誼、品嚐美食,而潛藏於內心的浪漫,則透過園區種植3000多株之玫瑰、櫻花、綠色草地與小橋流水庭園景觀,一一展現出來,讓您完全脫離塵囂、融入大自然美不勝收之世外桃源。
Rosa Garden是敏盛集團首次跨足餐飲業之代表作,楊總裁說:「不論是醫療、還是餐飲,皆為服務業的一環,然而,從健康飲食做起,才能真正擁有快樂人生!」。因此,從食材嚴選、講究烹調技藝與服務,滿足顧客是我們最重要的經營理念。
http://www.rosagarden.com.tw/

我們應該拒絕吃魚翅

我們應該拒絕吃魚翅
(來源: 網路。 作者: 不詳WONG SAU FONG)
以下這幾幅相是每位潛水員最不想見到的場面。新年假期有一班香港潛水員到菲律賓Philippines潛水時於淺水海面發現有條年幼鯨鯊(就是鄭依健幫WWF拍宣揚海洋保育那種魚,它是海洋最大種魚類,成年可長12米,重二十噸。但品性惇良,大嘴無牙,專吃浮游生物,絕不襲擊人),其後將它救起,竟發現它的魚鰭全部被割走(等同將它的手手腳腳全部割斷),其後它就慢慢流血離開了海洋。

魚鰭就是中國人認為最珍貴的魚翅,但其實魚翅本身沒有味道,全靠高湯的鮮味。現在全球每年捕殺一億條鯊魚,鯊魚繁殖緩慢。如果繼續大量捕殺下去,衹會使鯊魚絕種,破壞海洋生態鏈。而且鯊魚身處海洋生物鏈頂層,生平吃了很多其他魚類,體內積聚不少水銀和重金屬,故魚翅含水銀,不宜多吃。

消費剌激生產,只要減少市場對魚翅的需求,就能令漁民少殺鯊魚,為海洋保育。(真的希望我們的餐廳不賣魚翅 )

台灣歷史的詮釋權及扭曲

台灣歷史的詮釋權及扭曲
朱真一

去年年底看台灣報紙的報導,監察委員黃煌雄指出,中國近年來全力推動台灣史研究,台灣應謹慎因應,掌握台灣史的詮釋權。我們不但要防範中國的企圖,台灣人還要注意國民黨政府以及美國人的扭曲。我還注意到一些目前掌握書刊出版權包括學術界的一些人的偏見。以我熟悉的台灣醫學歷史為例。
台灣的現代醫學不是由中國大陸移植過來,也不是美國人創造的。最近網站上看到一本由ABMAC(美國援華醫療促進會)出版的書“Health Care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in Taiwan 1950-2000”。該書目錄第二部分”Pioneers in the Creation of Modern Health Services in Taiwan 13章,除了一章登杜聰明的舊文討論台灣醫學教育的發展,其他12章講台灣現代醫學的拓荒者(pioneers)都是跟美國有關的機構尤其ABMAC或農復會有關的計畫及中國來台人士,書中所說的拓荒者是劉瑞恆、George Humphrey、葉曙、顏春輝、許雨階、盧致德、Gertrude E. Hodgman等。難道台灣的現代醫學服務(Modern Health Services)幾乎全都是中國人或美國所建造 (Creation) 的?沒有非美國的歐美、日本或台灣的醫界人士?
我們不要讓台灣國民黨政府、中國政府、中國心態人士以及美國人扭曲台灣的歷史。台灣的現代醫學,從1865年醫學宣教師Dr. James Maxwell(馬雅各)1886年的海關醫師Dr. Patrick Manson(萬巴德)到台灣服務開始,接著日本政府大力推廣現代醫學。常看到一些歷史學界的報導,愛說這些台灣現代醫學的啟蒙人士,只是為了傳教或為帝國主義服務。
來台灣的歐美醫學宣教師及海關醫師是台灣現代醫學真正的拓荒者,以學徒方式訓練外,還在1880年代嘗試過一期正式用英文訓練西醫的教育課程。戰前就有40多位主要是英國或加拿大的醫師來台過,如馬雅各及二世醫生父子、萬巴德及大衛醫生兄弟、蘭大衛醫生(Dr. David Landsborough)父子、馬偕牧師(Rev. George Mackay)、戴仁壽醫生(Dr. George Gushue-Taylor)以及羅明遠醫生(Dr. Robert B. McClure)等等。
這些歐美醫師無論他們主要為傳教或為台灣的歐美人士服務,對台灣醫學的貢獻良多,探討他們服務台灣人的精神,會使我汗顏。他們留下來的Legacy(遺教),尤其是犧牲服務的精神,仍在台灣傳承。
日本佔據台灣後,更用公權力積極推廣現代醫學,建立醫療制度,改進環境衛生,推動公共衛生,對醫學教育尤其認真。我們應該感謝不少日籍早期醫師的服務精神,譬如到山地的公醫及醫學教授的敬業及認真工作的精神。有些幾乎晝夜不分地苦讀或埋頭研究或工作,他們貢獻了及影響台灣醫界深遠。不少台灣人秉承來自早期日籍醫師或學者的身教,更影響後輩的學生。
熱帶醫學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台灣就有不少有貢獻的人士,日本對熱帶醫學有其殖民南進政策的考量,最優先重視,曾在台灣工作過的Patrick Manson、中川幸庵及橫川定是世界級的重要大師。戰後熱帶醫學更發揚光大,如撲滅瘧疾就由1945年前後幾年,畢業於台大醫學院的13位醫師專心且熱誠地投入而成功,他們還繼續到世界各地服務。
熱帶醫學的專家中,ABMAC的書只提許雨階博士是現代醫學的拓荒者,甚至有人標榜許雨階是台灣熱帶醫學之父。這背離台灣的醫學史事實太多,台灣熱帶醫學從更早的歐美及日據時代人士就成就輝煌,絕對不是中國人來台後才開始,謝獻臣更是戰後熱帶醫學發展最重要的關鍵人物。
台灣的現代醫學不是由中國大陸移植過來,美國對戰後台灣醫學影響至鉅,不過台灣的現代醫學不是美國人所創建。早期歐美及日籍醫師留下的Legacy,在台灣醫界人士中傳承。台灣醫學的傳統及承續不應該忘記他們的貢獻。歷史不應該切割,更不應該扭曲,歷史能給我們很多寶貴的教訓。
請看http://tinyurl.com/y8cghza較詳細的討論。最近服務台灣人民20幾年的蘭大弼醫師逝世,看歷史學界上討論醫療宣教師,大都放在殖民或半殖民的框架中。我發表的文章中,對醫療宣教師說的一句話「非常尊敬及佩服」,就被批評說我對他們「過譽的描述」或「神格化」。非常不以為然,再度寫下此感想,更呼籲大家注重正確的歷史,掌握台灣史的詮釋權。
(作者執教St. Louis大學小兒科)
[本文刊登於極光Aurora181(3-23-2010p10-11]

2010年3月24日 星期三

當下

當下
(來源: 網路) (作者: 不詳)
幸福就在當下,就在你手中的每一天,甚至每一刻,而絕不在過去或者未來。
隨著生命一點一點溜走,到頭來留下的只能是三個字:“空悲切”。
『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一切其實盡在當下。
淡泊寧靜一生過,凡事隨緣莫強求。
心無罣礙自在行。

2010年3月23日 星期二

*歡迎回來參加台大晨曦學社50周年慶

晨曦招手,您看到了沒?
http://ntusunrise50.blogspot.com/

*人生之最後如何確保安詳往生







人生之最後如何確保安詳往生
陳榮基
登錄於『如月清涼被眾物—-弘一大師ㄧ三0歲誕辰紀念文集』,第173-175
釋慧觀主編
台北市:弘一大師紀念學會印行
2009年初版
弘一大師紀念學會網站:

2010年3月22日 星期一

*選擇安寧預約善終

選擇安寧預約善終
---陳榮基醫師談CPR的抉擇
採訪撰文/徐鳳慈
僧伽醫護 59期32-34頁,2010年2月5日出刊

2010年3月20日 星期六

*安寧緩和醫療之死亡準備(九)--臨床說法


生命雙月刊99 20101 (http://www.lotus.org.tw )
安寧緩和醫療之死亡準備()--臨床說法
/編輯台
 死亡準備要一步步化解障礙,有四個重要步驟:
  1.能捨
  2.放空
  3.依持佛法,發願往生西方淨土。
  4.遠離顛倒夢想,展現慈悲喜捨的智慧。
  第一步要能捨。如何能捨?感應以後就會起信,能肯定這一生使命已經達成,沒有遺憾,就會產生學習成長的動機,也就是信願行的開始。這個階段的心願完成很重要,能排除心願未了的障礙,但要將「心願」界定在病人能力所及、與生命意義的肯定有關的。
  第二步要放空,接受「無智亦無得」,回歸到本身具備的佛性,相信自己有能力超越死亡的考驗。人活著就有奪取、擁有、執取的問題,解決問題有兩種策略,從苦中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是下策,因為有執取才有得到,有得到就有痛苦。「無智亦無得」是不執取,是對生之欲的破解,是放空,是究竟的智慧。
  第三要依持佛法,發願往生西方淨土,行六度而能心無掛礙,沒有死亡恐怖。無掛礙指能放下、不執著,有正確的方法,不能擁有時,也可以適得其所自得其樂。譬如輕風拂面,享受到微風吹拂的舒適而不執著風一定要停留在臉上。在人世間,上自覺悟的聖者,下至平凡百姓,每一個人都會往生,每一個人往生的時間都有其意義,往生時「心無掛礙」,不單指能肯定這一生的使命、能放下,還能學習不掛礙的方法--破除無明。有些病人如本文個案一對念佛方法、往生過程問得很清楚,越清楚越能放下,一心念佛沒掛礙就是適得其所。
  無恐懼除了放空之外還要發揮生命力。恐懼是生命受威脅所產生的害怕、畏懼和逃避的本能反應,是為了求生所發揮防衛機制,不見得不好,但對於臨終者過度的恐懼反而不好,因為若恐懼之後仍不能繼續生存,會更加恐懼造成惡性循環。所以在這中間要提升「生」的定義--不是只有眼前的生命還有未來的生命、有來生,眼前的生命雖然結束,但未來還有希望。
  會執著是因為有「執著此身心為我」的無明,不掛礙的方法是要能破無明。執著與記憶力不同,記憶力好不等於智慧,忘記不等於不執著。執著指不能接受生住異滅、成住壞空的現象變化,如果能從自然的變化中悟出空的道理,這是不執著(放空)的表現。
  死亡準備最後要能遠離顛倒夢想,展現慈悲喜捨的智慧。從大師的典範看得出來,臨終修行等於死亡準備,是超越死亡的智慧,死亡是無我的最佳寫照。無我的消極層面是遠離顛倒夢想,積極的是慈悲喜捨的展現。如本文個案一,拒絕氣切即遠離顛倒夢想,遠離各種阻礙一心念佛的困擾,遠離不切實際、是非不分,提起心性光明的正念,最後連身體、財富、眷屬都能夠放下。
  達到無我的境界是死亡準備的最高要求。死亡是有形的消失,從有形看起來似乎無我了,但也要能展現出去除無形我執的境界,展現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無我境界。
(本文待續)本文節錄自:〈安寧緩和醫療之死亡準備〉,作者為宗惇法師、德嘉法師、陳慶餘教授、宏琳法師、印本法師、印適法師、德俅法師、慧岳法師、惠敏法師,在此特別感謝。

2010年3月19日 星期五

2010年3月17日 星期三

*2010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國際學術研討會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
2010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國際學術研討會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ife Educa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in 2010

http://lifehealth.ntue.edu.tw/symposium/sign_up.asp  

2010年3月15日 星期一

2010年3月12日 星期五

*節能減碳,救地球,救自己!

健康世界20103月號目錄
社長的話
03 節能減碳,救地球,救自己/陳榮基
 
醫學新知
06 書包——學童任重道遠的負擔/楊榮森
07
澳洲網球公開賽後——談網球的肩部傷害/楊榮森
08
網球肘注射類固醇會比物理治療更有效嗎?/楊榮森
09
排球運動的肩部傷害與預防/楊榮森
10
值夜班增加代謝症候群發生率/吳元暉
11
不穿鞋跑步比較健康?/王秀伯
12
老胖子,比較長壽?/王秀伯
13
全家共進晚餐能預防孩子變胖/王秀伯
14
少鹽預防心臟病的效果和戒菸一樣好/王秀伯
15
整天上網不出門  小心憂鬱找上身/王秀伯
16
常抱怨無聊 死得比較快!/王秀伯
 
醫學知識
17
高血壓會怎樣?血壓為什麼會飆高?/王宗道
21
高血壓的藥物治療/江晨恩
36
平平都是B型肝炎帶原者,男生為什麼比女生更
    
容易得肝癌?/陳定信
67
《染色體異常疾病》
    
認識Pallister-Killian 症候群/簡淑錦
 
健康生活
24
鹽守分際確保健康/舒宜芳
26
遠離代謝症候群來去逛夜市 吃美食不發胖 
    
教戰手冊/吳得束
29
遠離代謝症候群甜點、餅乾怎麼吃?/吳得束
31
遠離代謝症候群地雷食物 少碰為妙/曹雅姿
33
聰明選購血糖機/游能俊
50
《瑜珈改善你的生活》幫助淋巴排毒/童寶玲王月美
65
《健康達人蔬果流理台》高麗菜/黃乃芸
79
《改善生活品質好幫手》 個人調頻系統/管美玲張憶萍
 
健康專欄
38
【青睞門診】雷射在青光眼的應用/王清泓
43
《健康世.健康事》重視地下電台賣藥問題/李蜚鴻
44
小孩需要長期使用氧氣該怎麼辦?/吳昭玲郭炳宏
47
【探索延年益壽的奧秘(十六)】
  
羅塞托人的健康奇蹟/林天送
54
【醫林隨筆】聆聽努蘭教授談話有感/賴其萬
56
鼻咽癌的危險因子(二) 環境因子/婁培人
60
從〈西方醫學在台灣〉節目談正確的歷史及
    
肺吸蟲症的發現/朱真一
70
《安寧緩和醫療》協助病人面對死亡恐懼/陳慶餘
 
健康部落格
75
多多去懷疑資訊造假/朱真一
77
台灣人口的少子化與高齡化的衝擊與因應措施/孫得雄

2010年3月8日 星期一

*永遠懷念的蘭醫生In memory of Dr. David Landsborough




永遠懷念的蘭醫生
陳榮基
201033日從電郵收到彰化基督教醫院佑民分院巫錫霖院長寄來這則信函:{永別了,令人懷念的蘭大弼醫師!蘭大弼醫師在英國時間201032日週二清晨六時三十七分,因多重器官衰竭病逝於倫敦住家鄰近之照護中心,享年九十六歲。蘭大弼醫師,如同他的父親蘭大衛醫師一樣,完成他一生的年日和使命而回到天父的懷抱了。他為我們留下了「對人有愛,對上帝有信」之美好信仰典範。蘭醫師我們永遠懷念您!} 35日我到彰基給全院同仁作醫學倫理的專題演講,並參觀了彰基的院史館,睹物思人(附圖1),不勝懷念與蘭醫生亦師亦友的長年歲月!
蘭醫生是一位內科醫師,因為對神經醫學的興趣,回到英國倫敦的世界神經醫學的搖籃,皇后廣場醫院(Queen Square Hospital)(世界神經學界都簡稱為Queen Square)短期進修神經醫學。並推薦台大醫院神經精神科的洪祖培醫師到Queen Square進修一年,回國後成為開創台灣神經醫學的始祖。蘭醫生往後繼續推薦協助很多國內神經科醫師到Queen Square進修,回國後,都成為我國神經醫學發展的精英,對台灣神經醫學的健全發展,居功厥偉。
本人有幸投身洪教授門下,接受嚴格的神經科住院醫師訓練。並承洪教授推薦,到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神經科深造,回國後加入台大醫學院的教師陣容。洪教授接受蘭院長的禮聘,定期到彰化基督教醫院示範教學,本人也承恩師洪教授的推薦,每月一次在週末到彰基與神經科同仁切蹉。雖然蘭院長都很謙虛說是我們去指導他們,其實我也是趁此機會向蘭院長學習如何做醫生。
蘭院長以他的精湛的神經醫學知識與親切照顧病人的愛心,使台灣獲得第一個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的病理解剖病例,奠定台灣在髓鞘脫失性疾病研究得與國際接軌的基礎。他也介紹了第一例客觀性耳鳴”(objective tinnitus) (即軟顎陣攣palatal myoclonus)的病例給台大,提醒神經科醫師看病人時別忘了檢視喉嚨,否則可能無法達成正確的診斷。
當時彰基神經科住院醫師中有位姓藍,蘭醫生曾經笑說姓藍也很好,只是他父親已選擇姓蘭,他也只好姓蘭了。
我曾經請蘭醫生幫忙修改論文,他很客氣的自己從彰化來臺大醫院,坐下來與我逐字看論文,他會說:「你這一句的英文用法是對的,不過如果這樣寫,你覺得如何?」讓被修改的人很窩心,也學到了如何使文章更優美。
蘭醫生及夫人高醫生,退休返英。1996年他父子兩代獲選醫療奉獻獎,本來蘭醫生很客氣,不肯回國受獎。我有幸參與很多人以書信勸服他回國接受總統頒獎。同年彰基百週年慶,他又回來。承彰基神經科主任黃信良醫師的安排,我南下參加慶典系列中的神經學研討會,得以與蘭醫生共進午餐。餐畢坐車回到彰基新的院區,很多排班的計程車司機,紛紛擁上來,高呼:「蘭醫生,歡迎你轉()來!」會議結束前,我偷偷退出會場,要趕往火車站搭車。一位志工趨前問明我的目的後,自動開車送我往車站。當他在車上聽我說明與彰基的關係,在蘭院長任內,曾經定期來指導住院醫師,他認為我有功於彰基,居然兩度停車,買了一份便當及一包彰化土產送我。令我深深覺得這位志工朋友的表現,一定是彰基深受地方百姓的愛戴。
1997年我從台大退休,接任新開創的三峽恩主公醫院院長。2001年世界神經學聯盟(World Federation of Neurology)大會在倫敦舉辦,我與內人前往參加。請正在倫敦進修的台大神經科李銘仁醫師帶我們去蘭醫生府上拜訪,接受他的親切招待。他的家門口門牌寫的是FORMOSA。蘭夫人已過世,蘭醫生使用大同電鍋,下層放米,上層放幾葉菜及幾片薄肉,就是他每天簡單的一餐。我們一起到附近的一家中餐廳晚餐,蘭醫生堅持他是地主要作東,我說:「蘭院長,今天你已經退休了,我還沒有退休,應該我請客;給在座的我的學生一個榜樣,等我退休後,就由他請客。」終於說服了他老人家讓我作東。第二天(2001617)參加大會,晚上台灣神經學會參加的大批代表們聚餐,偶然發現,在座的蘭醫生、洪祖培教授、我及邱浩彰醫師,居然都屬虎,各差一輪,當即留下一禎「台灣神經學界四虎」的寶貴照片(如附圖2)。其中老大的蘭醫生應該是最慈祥的了。
蘭醫生常常以台語說,他夫婦能夠在台灣行醫奉獻一生,是他們的「福氣」(ho ki)。我也覺得能夠認識蘭醫生,追隨他,偕同內人周照芳,在台灣的醫護兩界服務,為這片鄉土更美好的醫療與更健康的國民盡一份微薄的力量,真是我們的「福氣」(ho ki)
(本文承彰化基督教醫院院史文物館詹麗珠館長邀稿而作)